第779章 京大恒声经济学院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既然贵校有如此决心和远见,愿意为国家培养急需的经济人才,我林浩然,作为一位看好内地未来、也愿意为国家发展尽一份力的企业家,愿意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校领导们精神一振,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林浩然身上,充满了期待。
林浩然继续说道:“关于师资问题,引进国际顶尖人才确实存在诸多障碍,但并非没有变通之法。
我的恒声集团,旗下拥有恒声银行、东亚银行、道亨银行等三家银行,乃是香江最重要的金融机构,旗下汇聚了一批在各自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实战经验的经济、金融、管理人才。
他们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泰斗,但他们深谙市场运行规律,掌握最前沿的商业实践,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经济人才大有裨益。”
他顿了顿,抛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提议:“如果贵校不嫌弃,我可以协调恒声集团内部以及我们紧密合作的商业伙伴中的高级管理人才、资深分析师、战略顾问等,以‘客卿教授’或‘特聘讲师’的身份,定期或不定期地来京大授课、开设讲座、指导研究生,甚至参与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
他们将带来最鲜活的案例和最接地气的经验,弥补纯理论教学的不足,我相信,这对学生了解真实商业世界,会非常有帮助。”
“客卿教授?特聘讲师?”校长眼睛一亮,这确实是一个解决燃眉之急的好办法!
虽然可能不如全职教授稳定,但胜在能快速引入高质量、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而且成本相对可控。
“林先生,这……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我们当然欢迎!非常欢迎!”
其他领导也纷纷点头,脸上露出了激动的笑容。
“这只是第一步。”林浩然话锋一转,抛出了一个更重磅的提议,“要真正支撑起一个高水平的经济学院,吸引并留住更多优秀人才,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都需要有持续的资金保障。
我决定,以旗下恒声集团的名义,向京城大学捐赠一亿港元。”
“一亿港元?!”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在1980年代初,这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校领导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实属让他们意想不到,还有这样的天大好事。
一亿港元,林浩然不是很在乎。
可这笔钱,对京城大学而言,不亚于久旱之后的甘霖,是能彻底改变经济学科命运的惊雷!
刘晓丽也震惊地捂住了嘴,她知道林浩然富有,但如此巨额的单笔捐赠,还是让她心神剧震。
要知道,前段时间,林浩然才刚刚向即将成立的鹏城大学捐了一亿港元,没想到如今又捐,同样也是一亿港元!
太大方了!
林浩然语气平静,仿佛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这笔资金,将成立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的基金会,名字可以叫‘京城大学经济学科发展基金会’或者由校方拟定。
基金会的唯一宗旨,就是支持京城大学经济学院或经济学科群的建设与发展。”
他详细阐述道:“这笔基金的本金将由恒声集团派人进行稳健投资管理,以其收益,专项用于几个方面:
第一,设立‘讲席教授’席位,为引进的海内外顶尖经济学人才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补贴和科研启动经费;
第二,设立‘青年学者’计划,资助本校或从外校引进的优秀青年经济学者,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和生活保障;
第三,资助优秀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出国交流、参加国际会议;
第四,改善教学设施,购买最新的图书资料和数据库;
第五,支持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和前沿讲座。
总之,一切围绕提升经济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拿出一亿港元,然后用这笔钱进行投资,只拿一部分利润进行资助,这样可以确保基金会的永续运作,细水长流。
至于如何投资?
对林浩然而言,在这80年代初期这实在太简单了。
随便将本金投入他早已布局好的未来高增长领域,不仅能实现资产的惊人增值,更能反哺基金会,形成良性循环。
林浩然看着激动得有些手足无措的校领导们,最后强调:“我希望这笔基金能成为一个‘种子基金’和‘催化剂’,帮助贵校克服初创期的资金瓶颈,快速吸引人才,提升实力。
等学院发展步入正轨,自身造血能力增强,或者能获得更多社会资助后,基金会的压力也会相应减小。”
“林先生!这……这让我们说什么好!”校长激动地站了起来,绕过会议桌,紧紧握住林浩然的手,眼眶都有些湿润了。
“您这不仅是在帮助我们京大,您这是在为国家培养未来栋梁,为改革开放大业添砖加瓦啊!
这份情谊,这份担当,京城大学全体师生,永志不忘!”
其他校领导也纷纷起身,向林浩然表达最诚挚的感谢。
会议室里充满了感动和振奋的气氛。
激动过后,校长坐回位置,与其他几位领导私底下聊了几句,其他人都不约而同很肯定地点头,似乎下定了某个决心。
他清了清嗓子,郑重地说道:“林先生,您如此慷慨解囊,鼎力支持,我们京大无以为报。
为了表达我们对您的敬意和感激,也为了让后人铭记您对京大经济学科发展的开创性贡献,我们校党委和校行政经过紧急磋商,一致决定:
即将创立的经济学院,将以您的名字命名!就叫‘京城大学浩然经济学院’!您看如何?”
此言一出,会议室再次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看向林浩然,等待他的回应。
以个人名字命名学院,这在国内高校是极其罕见的殊荣,代表着至高无上的认可。
然而,林浩然闻言,并没有表现出惊喜,反而微微蹙起了眉头。
他沉默了几秒钟,手指再次轻轻敲击桌面,似乎在认真权衡。
校长等人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心中忐忑起来,难道林先生觉得不够?
或者是,不愿意?
终于,林浩然抬起头,目光平静而坚定地看向校长,缓缓说道:“校长,各位领导,感谢贵校的厚爱和这份沉甸甸的心意。
但是,‘浩然经济学院’这个名字,恕我不能接受。”
“啊?”校长等人愣住了,完全没想到会被拒绝。
林浩然解释道:“我个人非常认同和支持成立专门的经济学院,也愿意为它的发展提供助力。
但是,用我的个人名字命名学院,我认为并不妥当。”
他顿了顿,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理由:“首先,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是京城大学全体师生,尤其是未来经济学院师生共同努力的事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我个人只是在其初创阶段提供了一些支持,实在不敢贪天之功。
其次,以个人命名,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仿佛这个学院是我个人的‘私产’或带有某种商业烙印,这与大学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可能有所冲突。
再者……”
林浩然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我此次是以恒声集团的名义成立这个基金会的,我们支持教育,既是履行社会责任,也是为集团的长远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这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合作。
因此,如果贵校坚持要体现这份合作与支持的关系,我建议,可以用‘恒声’来命名这个学院。”
他提出了替代方案:“不如就叫‘京城大学恒声经济学院’。这样,既体现了恒声集团对学院建设的实质性支持,彰显了我们企业与高校携手共育英才的合作模式,又不会过于突出我个人。
同时,‘恒声’二字,也寓意着学院追求学术卓越、声誉恒久远播的美好愿景。
不知各位领导意下如何?”
林浩然的话,入情入理,既表达了对校方好意的婉拒,又巧妙地维护了学术的纯粹性,同时将个人行为升华到了企业战略和社会责任的高度,更将“恒声”这个品牌与京城大学这所顶级学府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这份深谋远虑和处事智慧,再次让在座的校领导们叹服。
校长与其他领导低声快速交流了几句,脸上露出了释然和钦佩的笑容。
他再次握住林浩然的手:“林先生,您考虑得如此周全,如此深远,实在令我们汗颜又敬佩!
您说得对,用‘恒声’命名,更能体现我们校企合作、共育英才的实质,也更符合大学的精神。
好!我们完全尊重您的意见!就叫‘京城大学恒声经济学院’!”
“太好了!”其他领导也纷纷表示赞同。
林浩然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感谢校方的理解和支持,关于基金会和客卿教授的具体运作细节,后续可以由恒声集团的代表与贵校相关部门详细对接。
我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京城大学恒声经济学院’一定能迅速崛起,成为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输送顶尖经济人才的摇篮!”
“一定!有了林先生的助力,我们对此充满信心!”校长豪情满怀地回应。(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