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9章 京大恒声经济学院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震耳欲聋的掌声如同潮水般在京城大学的操场上久久回荡。
一万多名师生用最热烈的情绪表达着对林浩然这场演讲的认同与钦佩。
林浩然站在主席台上,感受着脚下木板传来的微微震动,以及眼前这片由年轻、热情、求知若渴的面孔组成的海洋,心中亦是波澜起伏。
他微微鞠躬致意,脸上带着谦和而自信的笑容。
校长和几位白发苍苍的经济学泰斗走上前来,紧紧握住他的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林先生,精采!太精彩了!您这一堂课,振聋发聩,不仅给我们的学生指明了方向,也给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感谢您!”
“校长过誉了。”林浩然谦逊地回应,“能有机会与京大的精英学子交流,分享一些浅见,是我的荣幸。
贵校的学术氛围和师生们的热情,也让我深受感染。”
“林先生,您难得来一趟,不知是否有时间,让我们略尽地主之谊,带您参观一下我们京大?”
一位副校长热情地邀请道,“虽然京大历史悠久,但许多新气象,也希望能得到您这位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的指点。”
林浩然看了一眼身旁的刘晓丽和李卫东,刘晓丽立刻会意,低声提醒道:“林先生,下午暂时没有其他重要安排。”
“好,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林浩然欣然应允,“我对京大仰慕已久,正好借此机会好好领略一下这座学术殿堂的风采。”
其实,哪怕这位副校长没有提起,他也有这个打算。
毕竟,都好不容易来一趟前世最为向往的顶级学府,连参观都没有参观,那岂不是白来了?
于是,在校长、副校长以及几位院系领导的陪同下,林浩然一行人离开了依旧人声鼎沸的操场,开始了对京城大学的参观。
刘晓丽紧随林浩然身侧,努力扮演好“贴身秘书”的角色,内心却依旧被刚才万人空巷的场面深深震撼着。
她看着林浩然从容不迫地与校领导交谈,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风范,那份敬畏与倾慕之情愈发浓烈。
当他们一行人走在古朴的校园小径上,穿过郁郁葱葱的林荫道,经过一栋栋爬满常青藤的教学楼时,沿途不断有学生驻足观望,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林先生好!”
“感谢林先生的演讲!”
“林先生,您是我们的榜样!”
年轻学子们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和崇拜,他们或远远挥手致意,或大胆地靠近几步表达敬意。
林浩然始终保持着温和的微笑,不时向学生们点头回应,甚至停下脚步,与几位鼓起勇气上前问候的学生简短交谈几句,询问他们的专业和志向,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这份平易近人,毫无架子的态度,更是赢得了学生们的好感,所到之处,气氛热烈而融洽。
刘晓丽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
在香江,林浩然是高高在上的商业巨子,出入皆是名流场所,普通人难得一见。
而在这里,在这座最高学府,他却能如此自然地融入这些天之骄子之中,成为他们追逐的目标和偶像。
这种跨越阶层的魅力,让她深深迷恋。
他们参观了图书馆的珍本馆藏,感受了百年学府的厚重底蕴;
走进了物理实验室,见识了虽然设备不算顶尖但师生们钻研精神十足的科研氛围;
漫步在未名湖畔,欣赏着秋日湖光塔影的宁静与诗意。
每到一处,林浩然都听得认真,看得仔细,偶尔提出一些关于学科建设、国际交流的问题,其见解之独到,让陪同的校领导们频频点头,暗自赞叹这位年轻富豪的见识不凡。
参观持续了近两个小时。
京城大学太大了,要不是很多时候直接坐上轿车前往,别说两个小时了,参观一整天都逛不完。
夕阳的余晖为古老的校园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最后,一行人来到了学校行政楼一间布置得庄重典雅的会议室。
“林先生,请坐。”校长亲自为林浩然拉开主位的椅子,态度极为尊重。
众人落座,工作人员奉上茶水。
眼前的茶杯颇具趣味,杯身之上印着伟人的头像,头像下方镌刻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一股浓厚的年代感扑面而来。
寒暄几句后,校长脸上的神情变得郑重起来。
“林先生,今天您的演讲,尤其是关于人才是竞争关键的论述,真是切中要害,发人深省啊。”
校长感慨道:“不瞒您说,我们校方,尤其是我们负责经济学科建设的几位同志,最近压力很大,也深感忧虑。”
林浩然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叶,目光平静地看向校长:“哦?校长请讲。”
校长叹了口气,语气带着一丝沉重:“国家推行改革开放,这是利国利民的大战略,我们京城大学作为最高学府,深感责任重大。
领导多次指示,要求我们加快培养适应新时代、懂经济、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经济这块,是重中之重!”
他顿了顿,环视了一下在座的副校长和几位系主任,继续说道:“我们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师资力量有限,课程设置也相对传统,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实在是捉襟见肘。
我们迫切希望能扩大经济学科的规模,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甚至……我们内部也有讨论,是否应该将经济系独立出来,成立一个专门的二级学院,集中资源,重点发展!”
事实上,京城大学的首个学院级教学单位,也确实是经济学院,经济学院的成立是京大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的重大举措,不过,那已经是1985年的事情了,也就是说,按照正常的发展趋势,要在三年多后才正式成立。
显然,他们早有规划,只是这里面困难重重,无论是资金、师资人才,都是阻碍经济系独立成院、重点发展的“拦路虎”。
林浩然放下茶杯,认真地点点头:“校长的远见卓识,我非常赞同,成立专门的经济学院,确实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明智之举。
我在演讲中也提到,未来十年、二十年,内地的经济发展速度会远超许多人的想象,随之而来的,是对经济领域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缺口。
无论是宏观经济管理、金融投资、国际贸易,还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方方面面都需要大量精通理论、熟悉实务的精英。
现在着手布局,培养储备人才,正当其时。”
他语气肯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预见性。
校领导们纷纷点头,眼中流露出遇到知音的欣喜。
“林先生所言极是!”一位负责教学的副校长接口道,“我们也是这么想的,但是……”
他话锋一转,脸上露出了和校长刚才相似的苦笑,“想法是好的,现实困难却太大了。”
“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林浩然问道,心中其实已有所猜测。
“人才!钱!”校长言简意赅,直指核心,“林先生,您也知道,内地刚刚打开国门,百废待兴。
我们自己培养的经济学人才,数量少,而且受限于过去的环境,知识结构和国际视野都有很大局限。
想要快速提升,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引进!引进国际上顶尖的经济学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管来任教、讲学、带研究生。”
他无奈地摊了摊手:“可是,谈何容易啊!一来,我们国家现在外汇紧张,给不起国际同行那样高额的薪酬;
二来,生活条件、科研环境,与国际一流大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三来,语言、文化、家庭等因素,也让很多顶尖人才望而却步。
我们尝试联系过一些海外学者,回应者寥寥,即使有愿意来的,开出的条件我们也难以满足。”
另一位经济系主任补充道:“除了引进,自己培养师资也需要时间和投入。
扩大招生规模,增加专业方向,改善教学设施,哪一项不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
学校的经费本就紧张,要优先保障基础学科和重点项目,能投入到新成立的经济学院上的,实在是杯水车薪。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林先生!”
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
校领导们脸上都写满了无奈。
他们看到了方向,也渴望前进,却被现实的枷锁牢牢困住。
刘晓丽在一旁听着,也不禁为校方感到揪心。
她想起自己在香江看到的繁华与高效,再对比内地此时的状况,更能理解这种发展的艰难。
林浩然的手指在光滑的红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发出规律的轻响。
他的目光扫过在座每一位校领导的脸,将他们眼中的期盼、焦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恳求尽收眼底。
片刻后,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
“校长,各位领导,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不可逾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