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王承恩念到最后一份,语气似乎放缓了些。“晋王殿下言,贼氛猖獗,太原城防单薄,王府上下数百口性命系于一旦。伏乞陛下念及骨肉,速遣劲旅护佑亲藩!”
念完了。王承恩合上题本,微微躬身,退后一步,又变回了那个影子。
暖阁里,只剩下呼吸声。
崇祯没说话,拿起桌上的黄梨杯子,抿了一口温茶。
他看向户部尚书毕自严。“毕卿,你是管钱袋子的。说说,要是调兵入晋,这饷银,从哪里出?”
毕自严像是被针扎了一下,赶紧出列,苦着脸开始哭穷。“陛下!辽东、蓟镇、宣大,各处饷银尚且拖欠……国库,国库能跑老鼠了!这开拔银、行粮、赏银……臣……臣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必哭穷”管着的太仓库肯定是没银子的——这其实是崇祯的“制度性安排”!北方五省的辽饷加派一免再加上改折为粮,太仓的窟窿就是一年三百万两!要平衡,就得崇祯拿承运库的银子来补。
而崇祯先把皮球踢给他,其实就是不怎么想出兵护藩。
礼部侍郎钱谦益忍不住了,出班奏道:“陛下!太原乃北方重镇,晋王乃陛下堂兄,岂容有失?纵然艰难,亦当急调大同、宣府兵马南下驰援!若坐视亲藩陷于险地,天下人将如何看陛下?如何看朝廷清议?”
他这话,站着讲道理,却轻飘飘的。
兵部尚书王在晋这时缓缓开口:“钱侍郎所言有理,太原不能不救。然,宣大之兵,首要在防虏。女真动向不明,若轻调重兵,九边有隙,后果不堪设想。且王嘉胤部流窜不定,我军劳师远征,恐疲于奔命,反为其所乘。”
王在晋当然明白崇祯的心思.孙传庭、曹文诏、周遇吉可是领着一万多御前军跟在这股流民后面呢!
驱贼入晋可不是传闻!
孙承宗则沉着张脸接口道:“本兵说的是啊!再者,观宋统殷、孙朝觐奏报,山西军政废弛,已非一日。流寇入晋如此顺利,其责不小。”
话说到这儿,好像进了死胡同。没钱,兵不好调;山西本地官又指望不上。
暖阁里又闷了下来。
崇祯放下泡了枸杞茶的黄梨保温杯,目光落在杨嗣昌身上,这个从从朝鲜回来后就晋升兵部侍郎的杨嗣昌就是他的托!
“杨卿,”崇祯点名了,“你也是知兵的,有何见解?”
杨嗣昌深吸一口气,出班躬身。“陛下,诸位老大人。”他先环顾一礼,然后直起身,声音清朗起来。
“诸公皆忧心国事,所言俱是持重之论。然,嗣昌斗胆一问:为何我大明拥兵百万,却每每被数万流寇牵着鼻子走?为何一处有警,便需从他处拆补,致使天下疲敝,贼势愈张?”
他没等人回答,走到墙边那幅巨大的《大明舆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太原的位置。
“根子在于,我等后人,没有谨遵《皇明祖训》!”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太祖高皇帝封建诸王,本意即为‘藩屏帝室’!亲王于封国,有守土安民之责!如今贼寇临城,正该是晋王殿下率领宗室、鼓舞士民,保境安民之时!岂能事事仰赖千里之外的客兵?岂能坐等朝廷本就捉襟见肘的饷银?”
这话像一块石头砸进水里。钱谦益脸色一变,就要反驳。
杨嗣昌不给他机会,语速加快。“《皇明祖训》有云:‘藩王得备护卫……凡王国有警,必先统率护卫军剿之!现在太原有警,正是晋王遵循祖训,守土安民之时!”
他转向崇祯,重重一揖:“陛下!当此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臣恳请陛下,明发上谕,申明祖制,责令晋王权宜行事,可于封国内募壮丁,缮甲兵,以卫社稷!同时,朝廷遣一良将,率精兵一支入晋,非为代庖,实为督导、协防!如此,名正言顺,权责一体,方是解困之道,更是长治久安之基!”
他说完了。暖阁里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明白了。这是崇祯爷要进一步推动“移藩填川”了——藩王要去川南、贵州、云南那些地方镇守,就得有护卫啊!
之前崇祯爷推“移藩填川”的时候,东林党的魏照乘还拿恢复护卫的事儿了顶一把,差点“弄炸”了廷议。
现在崇祯小爷让他的心腹杨嗣昌出来继续推.这事儿怎么办?当时朝中的东林君子们为了搅合了“王爷下江南”的局,都是赞成恢复护卫的。
现在再要反对恢复晋王护卫不合适吧?
眼看要冷场。
崇祯终于慢慢站起身,走到地图前,看着太原,又看看西安,最后目光扫过整个北方。
“杨侍郎之言,”崇祯缓缓道,“深合朕心,亦合太祖封建之本意,也和日前魏照乘所提重建护卫之议雷同。”
“当时诸位先生大多赞同重建护卫,只是要加以限制.其一,该藩王必须自愿请缨;其二,该藩王必须素来忠谨守法,无任何劣迹前科;其三,护卫之设,须有严格规制,兵员、粮饷、驻地皆由朝廷核准节制.只是数月以来,并无一王请缨。”
“可如今,贼寇马上就要兵临太原,晋王叔祖再不请缨,可就要违反《皇明祖训》了!武清侯,亲王违反祖训,该当何罪?”
崇祯给了担任宗人府丞的武清侯李诚铭一个献忠的机会!
“应当削爵废为庶人!”李诚铭马上挺身“献忠”。
底下的重臣们一时间都有点同情晋王了!他要办了护卫,必然会被填去四川、贵州的大山里。要不办根据朱元璋二百多年前的祖训,就得去凤阳高墙了。
“好!”崇祯点了点头,“那就拟旨吧军情紧急,朕就下特旨了!”
阁臣们连忙躬身。
“第一道,申诫山西巡抚宋统殷、总兵张鸿功剿抚无力,令其戴罪立功,若太原有失,严惩不贷!”
“第二道,明发天下,重申《皇明祖训》藩王守土之责!告诉天下人,大明的亲王,不是只会吃饭的!”
“第三道,着兵部侍郎杨嗣昌,为钦差大臣,明日即持朕手谕,前往太原,宣谕晋王,督导防务!”
“第四道,司礼监掌印魏忠贤不必陪秦王来京,立即前往太原与杨嗣昌一起辅佐晋王!”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