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162章 崇祯剿匪,意在晋王(第四更,求月票和追订)
崇祯二年,正月。
陕北的干冷,像刀子,刮得人脸生疼。府谷地界,黄土坡都冻裂了口子,几个月没见着雨星了。
腊月里,高迎祥带着人马来府谷,和天启七年就起义的“义军盟主”王嘉胤会了师。两股人马合在一起,号称数万,实际能打的,也就三四千老营弟兄。
可屁股还没坐热,孙传庭就撵上来了。
两千骑兵,外加好几千步卒,黑压压地扎在府谷县城外头。旌旗招展,军容严整,跟义军这头乱哄哄的景象,天上地下。
黄河结了厚厚的冰,人能走过去。对岸是山西保德州地界,静悄悄的,看不出有多少官兵。
府谷县境内的一处山头上,立着个破败的山寨。寨墙塌了半截,风呜呜地往里灌。
寨子里的大堂,挤满了人。烟气缭绕,混着汗味和血腥气。
王嘉胤坐在当中的虎皮椅上,眉头拧成个疙瘩。底下是高迎祥,还有和高迎祥前后脚来的张献忠,以及一群叫得出名叫不出名的头领。
“都说说吧。”王嘉胤声音沙哑,“后面有孙传庭的追兵,前头是黄河。往哪走?”
一个诨号叫“紫金梁”,大名是王自用的头领先开口:“盟主,这有啥好议?东边!过黄河,进山西!山西富啊,祁县、太谷,那些老财主家地窖里银子都长了毛!够咱们弟兄吃香喝辣一辈子!”
不少头领跟着点头,眼里放光。他们饿怕了,穷疯了,就想赶紧找块肥肉咬下去。
高迎祥没说话,拿根柴棍拨拉着脚边的泥灰。
刚投过来没多久的张献忠,抱着胳膊靠在柱子上,突然冷笑一声。
“紫金梁,你说得轻巧。东边?你知道东边是谁等着咱吗?”
众人目光都转到他身上。张献忠那张混世魔王的脸火光下显得更狰狞了。
王嘉胤开口道:“这位新投来的头领,本名张献忠,原是榆林镇的官军,因性子烈、下手狠,弟兄们已经尊称他一声‘八大王’。”他顿了顿,“八大王,你说说,黄河对岸等着额们的是什么了不得的官兵啊?”
“大同镇!”张献忠吐出三个字,就像砸出三块石头。“崇祯小儿可是给大同镇喂饱了饷银的!他们去刚跟虎墩兔汗(林丹汗)干了两仗,都赢了!宰了几千鞑子兵现在大同的兵是骄兵,将是悍将,士气正旺!咱们现在拖家带口往东走,就是往人家刀口上撞!送死!”
王自用脸一红,想反驳。张献忠不给他机会,声音猛地拔高。
“至于回头.回头跟孙传庭那家伙的几千新军硬碰硬也是送!人家一人双马,铠甲锃亮,火铳犀利!咱们拿啥拼?锄头还是木棍?”
他环视一圈,目光凶狠。“依额看,北边!只有北边是活路!出长城,进河套!我张献忠是榆林出来的,长城那几个口子啥德行我清楚!守军比叫子强不了多少,一冲就散!河套地广人稀,蒙古人也被打残了,正是空当!咱们去那儿,抢马立寨,喘过这口气,就是海阔天空!”
大堂里静了下来,只有木柴燃烧的噼啪声。
一直沉默的高迎祥,这时把柴棍一扔,站了起来。他走到张献忠身边,拍了拍他肩膀。
“八大王说得对。”高迎祥声音不大,却斩钉截铁。“东进是死,回头是绝。只有往北,才是刀尖上劈出来的路,险,但能活命!我高迎祥,跟八大王走北路!”
虽然得到了高迎祥的支持,但张献忠的“北上”之策,还是遭致了一片反对。
北上也许容易活,但发不了财啊!
东进去打晋商的土豪才能发财!
王嘉胤脸色难看。他看看群情激奋想着去山西发财的,又看看铁了心要往北走的髙、张二人。知道这队伍,拢不住了。
“罢了!”王嘉胤一拍椅子扶手,“人各有志!愿意跟我王嘉胤去山西吃香喝辣的,站过来!愿意跟闯王、八大王去北边闯条活路的,随你们!”
队伍很快分成了两股。
王嘉胤带着大队人马,继续留守这处山寨,准备东渡黄河。
而高迎祥和张献忠麾下,总共一千多号亡命徒,聚在一起,移营他处,准备钻山沟向北。
北京,紫禁城,乾清宫西暖阁。
暖烘烘的,崇祯只穿着蓝色便袍,站在一幅巨大的地图前。新任兵部侍郎杨嗣昌,恭谨地站在一旁。
“据报,流寇高迎祥部已与王嘉胤在府谷会合。”杨嗣昌指着地图上的位置,“贼势复炽。臣以为,当急令大同镇出兵,西渡黄河,与孙白谷(孙传庭字)东西夹击,可将贼寇聚歼于黄河两岸!”
崇祯看着地图,没立刻回话。他手指从府谷移到对岸的山西保德州,又慢慢滑向太原方向。
“杨卿,”崇祯忽然问了个好像不相干的问题,“秦王到哪儿了?”
杨嗣昌一愣,忙答:“回陛下,秦王殿下车驾已过平阳府,不日便可抵京。”
“嗯。”崇祯点点头,手指轻轻敲在太原的位置上。“秦王既然快到了,那朕的晋王兄,在太原住了这些年,是不是……也该动一动了?”
杨嗣昌心里猛地一凛,抬头看着皇帝年轻的侧脸,瞬间明白了什么。皇上不是只想剿匪,这是要……借这把刀,再狠狠宰一下晋藩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