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234香兰回家考虑买房第一处房产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阳光明早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他一直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开口。
此刻见大姐为此发愁,便平静地说道:“大姐,你不用为住处发愁。搬到我那边去住吧。”
众人都看向他,目光中带着询问。
阳光明继续说道:“我那边还有个空着的客房,一直没人住。你住过去正合适。而且……”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家人,最后落在虚空处,仿佛在规划未来,“再过一个月,我就要去bj上学了,家里就剩下见月和两个孩子。
你住过去,和见月也能做个伴,互相有个照应,我在外面也能更放心一点。”
他这个提议,既解决了香兰的住宿问题,也考虑到了自己离家后妻子的孤单,可谓一举两得,合情合理。
阳香兰却还有些犹豫,她不想给弟弟、弟媳添麻烦:“这……合适吗?会不会太打扰见月了?而且,那是你和见月的家……”
“有什么不合适的?”一直没怎么说话的阳永康此时一槌定音,语气不容置疑,“光明说得对,就这么定了!你先来石库门这边凑合两天,等星期天,就让光辉、光耀帮忙,把你那边常用的东西搬到光明那边去。以后就在光明那边常住了。”
作为一家之主,他深知住房的难处,也明白光明的提议就是最好的安排。
女儿的名声比什么都重要!
父亲发了话,香兰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是心里仍有些过意不去,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多帮弟媳做家务,照顾好两个孩子,以报答这份情谊。
晚上,林见月从学校回来,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清澈。
阳光明便和她商量了让大姐搬过来常住的事情。他仔细解释了其中的缘由,以及自己离家后的顾虑。
林见月听完,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态度鲜明地表示赞同,她拉住阳光明的手,语气轻快:
“这有什么好商量的,让大姐赶紧搬过来住啊!大姐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不容易,我们能帮衬一把是应该的。而且……”
她脸上露出真诚而温暖的笑容,“我和大姐本来就处得来,她性子温和,又能干。她搬过来,我们正好做个伴,家里也热闹些。你去了京都,我也有个人说说话,遇到什么事也能有个商量,多好!我一百个愿意!”
得知这件事情之后,改天林见月特意去了石库门,把自己的想法开诚布公的讲给大姐听,让大姐不要有顾虑。
看到弟媳确实是发自内心地表示欢迎,没有丝毫抵触情绪,阳香兰一直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心中充满了对小弟和弟媳的感激,眼眶又有些湿润,连声道:“见月,谢谢你,谢谢你……真是麻烦你们了……”
“大姐,您千万别这么说,咱们是一家人。”林见月笑着握住香兰的手,语气亲热。
星期天,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是个搬家的好日子。
阳光明、阳光辉和阳光耀兄弟仨,借了厂里的三轮车,吭哧吭哧地踩着,帮着阳香兰将她在王家的一些个人物品和孩子们的衣物、书本、以及一些舍不得丢掉的旧家什等,搬到了阳光明家中。东西不算多,但也装了小半车。
那间空置的客房早已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窗台、桌椅一尘不染,林见月还特意换上了新洗的窗帘。
床上铺上了干净的床单被褥,散发着阳光晒过的味道。
虽然房间不大,但窗明几净,光照很好,看起来温馨舒适。
红红和阿毛对于换个新环境居住,既有些新奇,东摸摸西看看,又有些舍不得爷爷,情绪有些低落。
阳光明蹲下身,安抚他们,语气温和:“红红,阿毛,这里以后就是你们的另一个家。这里离学校更近,以后上学方便,早上可以多睡一会儿。
而且周末和假期,你们随时可以回去看爷爷,或者让爷爷过来吃饭,好不好?”
孩子们听了这话,想到能睡懒觉,又能常见到爷爷,这才渐渐开心起来,开始在房间里分配谁睡哪张床。
香兰看着这一切,心中百感交集。
婆婆去世的悲伤尚未完全褪去,搬离王家的复杂情绪仍在,但对新生活的期盼和弟弟一家的温情,也像这秋日的阳光一样,暖暖地照进心里。
她正式在小弟家里安顿下来。
虽然暂时解决了住宿问题,但阳光明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需要独立的空间。静姝是个小姑娘,迟早要有自己的房间。
大姐长期住在这里,虽然林见月通情达理,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时间长了,难免会有不便。
而且,父母那边,二姐带着晓雯挤在前楼,也确实不方便,不是长久之策。
他开始认真考虑彻底解决家里住房困难的问题。
眼下这个时期,国家的政策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春风已然吹起,冰面开始松动。
住房分配制度虽然仍是主流,但私房的交易,在魔都这样的大城市,已经不再是完全冻结的状态,周边零星的开始出现一些私房交易的例子,只是还不活跃,很多人观念上转不过弯来,觉得买房是“吃亏”的行为。
但阳光明不缺钱,更不缺前瞻性的眼光。
他工作这些年的工资积蓄,加上他利用冰箱空间,进行的“小打小闹”的积累,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远超这个时代普通人的想象。
这笔钱,大部分他都妥善地藏匿着,明面上的存款主要是工资所得。
他打算买一套有独立产权的私房。
在他看来,此时房价低廉,不了多少钱,就能彻底解决家里目前面临的住房难题,让父母安享晚年,让姐姐们有个稳定的落脚处,非常值得,是一笔极佳的投资。
无论是从改善生活,还是从资产增值的角度看,都势在必行。
在七十年代末的魔都,哪怕是地段不错的区域,房价也低得让后世之人难以置信。
此时的房价需要由房管部门进行评估,基本等同于建房成本价,再加上一定的折旧。
价格区间,一般在每平方米二十元到五十元之间浮动,具体看房屋的结构、地段、新旧程度等因素。
阳光明并不需要买多大的房子,一百平方米左右,暂时够用就行。
就算按最高的每平米五十元计算,一百平米也才五千元。
而他这几年的积蓄,远不止这个数。
哪怕只动用他明面上,也就是工资积攒下来的钱,也完全能够承担,甚至绰绰有余。
有了这个明确的念头之后,阳光明立刻行动起来。
他先是去房管部门咨询了私房交易的政策和流程,了解到确实有政策允许,只是手续相对繁琐,需要卖房方提供产权证明、单位或街道证明,买房方也需要出具证明,经过房管部门审核、评估等一系列程序,才能办理过户。
然后,他开始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留意合适的房源信息。
谢飞扬、楚大虎、严俊,厂里消息灵通的同事,甚至弄堂里的一些老住户,他都委婉地打了招呼。
然而,这个时期愿意出售私产房屋的人并不多。
房子是安身立命之所,除非遇到急事,或者碰到特殊情况,否则很少有人会卖掉祖产。
因此,房源信息寥寥无几,要么是地段太偏,出行不便;要么是房屋状况太差,几乎是危房,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修缮;要么就是产权不清,存在家庭纠纷或历史遗留问题,不敢沾手。
接连打听了好几天,都没有找到合适的。阳光明也不急躁,他知道这事需要耐心和机缘。
就在他考虑是否要放宽条件,或者再等一段时间时,谢飞扬带来了一个消息。
谢飞扬下班后,特意找了过来,脸上带着笑,似乎有什么好事。
“光明,你真要买房子?”谢飞扬接过阳光明递过来的烟,点燃吸了一口,开门见山地问道。
“是啊,家里情况你也知道,越来越挤,想看看有没有合适的私房。”阳光明给他倒了杯茶。
“巧了!”
谢飞扬一拍大腿,“我有个朋友,姓胡,以前一个大院的,关系不错。
他家里老人前段时间去世了,留下套房子。
他家几个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安家了,这次回来处理丧事,就商量着把老人留下的房子处理掉,分了钱,也省得以后惦记。
他家的房子离你家不远,是个一开间的石库门,独门独院,产权清晰,早年他父亲单位分的,后来买断了产权。你有没有兴趣去看看?”
阳光明一听,顿时来了兴趣。
独门独院的一开间石库门,正是他理想中的类型。
既保持了相对的独立和私密,又带有魔都特色的居住氛围,面积也不会太大到扎眼,符合当下家庭居住的需求,也不会过于引人注目。
“有兴趣!飞扬,这次可真要谢谢你了!你这消息太及时了!”阳光明连忙说道,心情有些激动,“什么时候方便去看房?”
“我朋友正好这两天回来处理这事,明天下午就行。我跟你一块儿去。”谢飞扬爽快地说道。
第二天下午,阳光明在谢飞扬的陪同下,去看了那套房子。
房子位于一条相对安静的弄堂深处,也是典型的石库门建筑,黑漆木门,黄铜门环,门楣上还有些模糊的雕,透着岁月的痕迹。
推开略显沉重的木门,发出“吱呀”一声,是一个小巧的天井,铺着青石板,缝隙里长着几丛青苔,角落有一口水井,井口用石板盖着,虽然早已不用,却平添几分古意和凉意。天井的围墙不高,可以看到邻家的树梢。
穿过天井,是客堂间,面积有二十多平米,方方正正,铺着老式的木地板,虽然有些旧,颜色暗沉,但保存得还算完好,没有明显的腐朽痕迹。
墙壁上半部分刷了白灰,下半部分是绿色的墙裙,典型的旧式风格。
客堂间后面是灶披间,保留了原有的格局,砌着传统的灶台,也有预留安装煤球炉的位置,没有像很多人家那样被改造为住房。
最让阳光明满意的是,房子带有三层阁和一个没有封闭的晒台。
沿着客堂间一侧狭窄陡峭的木楼梯上去,就是三层阁。
三层阁虽然层高较矮,需要弯腰进入,但面积不小,大约有十几个平方,可以作为储物间或者改造为卧室,给孩子们住正合适。
从三层阁下到二层,就是一个方形的晒台,没有封闭,视野开阔,可以用来晾晒衣物,养些草,夏天还能乘凉。
二楼的前楼和亭子间,当然必不可少。里面的基本家具都还在,并没有撤走。
整栋房子的建筑面积,房主说大约有八十七平方米,房本上也是这个数。
房子显然有段时间没人常住,但整体状况维护得不错,没有大的损坏,原有的老家具如八仙桌、太师椅、衣柜等,也都在,没有搬走,只是蒙了一层薄薄的灰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