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朱天启却认为户部尚书刘鸿训的这个估计太过保守了,如今大明已经开放了盐铁私营,并规范管理了瓷器、丝绸、茶、酒、等暴利行业,这些行业的税收应该也会比往年要多得多。
不过好在现在还没有到冷得受不了的时候,满桂还有一段时间为明军度过寒冬,而做准备。
朱天启还特意写明了如何和煤泥,以及如何造壁炉、煤炉等取暖设施的方法,剩下的就只能看满桂和明军们的意志了。
可奇怪归奇怪,满桂毕竟是久经战阵之人,稍一思索便能想到这棱堡的厉害,自己若是前去攻城,怕是难以将其攻破,比其大明的坚城来,其防御能力只强不弱啊!
由此事便可以看出,棱堡的防御能力确实是可圈可点的,而且罗斯人通过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也确实在军事方面逐渐超越了东方。
朱天启随即便把内阁的阁臣都召集到了御前,让他们先汇报了一下当前大明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尤其是军饷方面的支出。
毕竟满桂又不是来驱逐侵略者的,皇上又没让他进攻,或者一定要歼灭罗斯人的军队,他完全没有压力啊,所以他不介意跟罗斯耗,炮弹大明多得是,就让明军的士兵们打去呗,正好让那些不会打炮的,或者打炮不熟练的士兵们借这个机会好好练习练习,权当是练兵了!
满桂不怕跟他们耗,反正大明多得是火药和炮弹,以钢铁巨炮的射程,从山上打到罗斯人的棱堡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的,只不过这是钢铁巨炮的最远射程,而不是有效射程,炮弹的精准度和威力都是无法掌握了。
然而以冷兵器为主的满清军自始至终都无法攻破罗斯人的棱堡,只能围着罗斯人的棱堡挖壕沟围困,一直耗到了里面的罗斯人死得只剩五六十人,实在撑不住了,向满清军投了降,这场战斗方才画上了句号。
倒是满桂所说的关于明军在西伯利亚过冬的问题,让朱天启有些犯了难,那地方奇寒无比,粮食和取暖都是大问题。
因此,朱天启只好再度加大对满桂方面的投入,让刘鸿训一次性运送足以供应五万人半年的粮食,大概七万五千石的粮食,以及大量服和燃煤到贝加尔湖去。
只不过这眼看就要入冬了,军粮和御寒之物倒是个大问题,满桂随即便把写了一封奏疏派人送回了京师,一方面汇报了一下与罗斯人之间的战况,一方面也把军队在西伯利亚过冬的问题提了出来。
满桂望着罗斯人所建的这座长满“尖刺”的“刺球城”,越看越感觉古怪,他站在山顶上往下望,罗斯人的棱堡可不就跟个爆炸签似的。
随后,满桂便吩咐手下去后方运钢铁巨炮去了。
不过好在如今的大明不是满清,没有因循守旧,抱着冷兵器和老一套战斗模式不肯撒手,而是在朱天启的带领下,大跨步地发展热兵器,学习先进的军事知识和战略战术。
另外就是关于明军在西伯利亚过冬的问题,朱天启只能是告诉他们要多造房屋,房屋墙壁要厚,靠朝廷送去的燃煤已经当地的木柴取暖。
而如今的满桂呢,他此次运到山上的钢铁巨炮就有三十多门,以钢铁巨炮的威力,罗斯人的棱堡根本承受不住正面的炮击,但是满桂却丝毫没有下山攻城的意思,只是每天不分早晚,不分时段地让这些钢铁巨炮对着罗斯人的棱堡进行狂轰乱炸。
不过自打满桂占领西西伯利亚平原以来,也每月给朝廷送回来不少上好的毛皮,也算是给朝廷创收了。
但是即便如此,也可以对罗斯军队造成强有力的打击了,他们之前在乌拉尔山下遭受的是明军轻型火炮的攻击,以为那便是明军的火炮射程范围,在明军火炮射程范围之外再退上一二里便可安全了,然而事实证明,他们小瞧了明军火炮的威力。
处于小冰河期的西伯利亚比起正常时期要更冷,也要冷得更早,所以尽管还没到入冬的时候,明军已经都换上了服。
如今的明军或许还无法适应西伯利亚的严寒气候,但是他们迟早是要适应的,否则明军便永远无法在这里站稳脚跟。
罗斯人有着先进的筑城技术,也有更为先进的军事知识和战略战术,当年他们也正是依靠这些才敢入侵尼布楚,与满清展开雅克萨之战的。
大明今年的税收刚刚开始,目前已经收上来了一千万两,那些工商税之类的大头儿还没开始全面征收,预计应该可以比天启十年再高上两三成。
罗斯人的算盘打得噼啪响,就连乌拉尔山上的满桂都听得一清二楚,从罗斯人开始建城的那一刻,满桂就知道罗斯人在打什么主意了。
同时朱天启在给满桂的回信中表示,让他不必太过在意罗斯军队的动向,只要罗斯军队不接近乌拉尔山脉,便不必理会,相信以罗斯国的国力,他们是耗不过大明的。
但是没有办法,棱堡已然建成,现在也不能继续往后退了,只好把住所和重要的军备物资都往棱堡的西侧转移,这里更靠后一些,明军的火炮很少可以打到。
当年的索额图是手里只有十门红夷大炮,攻不下罗斯人的棱堡来,所以只能跟罗斯人硬耗。
因此,这些沿途的据点已经可以通过贸易手段来获取生活物资,同时也开始经营周边的土地,进行恳田或放牧,以达到自给自足。
乌拉尔山上的炮声依旧每天响起,但是负责打炮的士兵却是换了一波又一波,满桂也早就不在山上盯着罗斯人了,而是退到贝加尔湖一带开始指挥明军筹备过冬的事宜。
为了保证充足的粮食,满桂加派了不少人手去打猎和打渔,即便朝廷已经给他拨发了七万五千石粮食,但是粮食越多才越有安全感嘛。
同时他也按照朱天启信中的指示,修建了许多小木屋,而且都是双层的,保温性很好,但是在这种木屋内就不能修建壁炉了,多是用火盆或小煤灶取暖。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