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公子恒所言,可谓是十分的大胆。
不过,他能在庆忌要设立“登闻鼓”、“路鼓”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提出设立诽谤之木、敢谏之鼓这两样东西,实属不易。
庆忌眯着眼睛,并没有准奏,因为他的心里还在盘算着,是否要按照公子恒的说法,设立这种可用于抨击时政的东西。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
“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犹其。存亡安危,勿求於外,务在自知……”
庆忌缓声道:“有敢谏之士,司过之人,可为社稷集思广益,完善国政,固然难能可贵。”
“二三子,尔等是否赞同公子恒之请?”
此言一出,陛台之下的群臣,都不禁面面相觑。
“大王,臣以为不妥!”
值得一提的是,四岳、九官、十二牧,皆为尧舜时代官名。
不过,对于邓析的这一主张,一向是鼓吹恢复礼制的右丞相孔丘,却是不敢认同。
四岳,相传是为羲和的四子,分管四方诸侯。
九官,即伯禹为司空,弃为后稷,契作司徒,皋陶作士,垂为共工,益作朕虞,伯夷作秩宗,夔为典乐,龙为纳言。
“集思广益,固然可贵,然国政非朝臣官吏而不可参与,倘若人人皆可参政议政,要这朝堂,何用?”
“请大王明鉴!”
所言有理!
毕竟,吴国而今在庆忌的统率之下,上上下下,都在以“革新”为一种主流!
见到没有任何人敢与自己争辩,邓析又暗暗思索了一下,遣词造句之后,这才向庆忌躬身行礼道:“大王!”
让人感到颇为意外的是,这一回首先提出异议的,正是一直支持公子恒的廷尉邓析。
邓析的这一番话,可谓是“杀人诛心”。
邓析这厮,说话文绉绉的,让庆忌需要消化一下……
“举凡大国,何有士子越级而向国君进言者?今时不同往日也!”
“大王,臣以为廷尉所言大缪也!”
“臣劳之系于国家也,大哉!”
“呵呵!”
闻言,坐在御座之上的庆忌,心中是一阵的无语。
但,对于国家有什么利益?
可能是为吴国广开言路,让更多的士子一展所长。
邓析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设立诽谤之木或者敢谏之鼓的弊端所在。
“殊不知,纵然天命所归,仍需人事努力耶?”
“真是岂有此理!”
对于邓析的这一番话,曾点却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去辩驳的。
邓析嗤笑了一声,说道:“为尧舜之民者逸于尧舜之臣,唐、虞世界全靠四岳、九官、十二牧,当时君民各享无为之业而已。”
“治世用端人正士,衰世用庸夫俗子,乱世用憸夫佞人。”
孔丘手持牙笏,须发皆张的朝着庆忌朗声道:“臣闻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之于朝。”
“故明主在上必先平国人之情,将英雄豪杰服其心志,就我羁靮,不蓄其奋而使之逞!”
“邓析!”
“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