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141章 民无信不立
“吴王,正名也,是为恢复周礼之制,以求天下大同。正人亦为重中之重!”
孔丘正色道:“人何以正?丘以为,当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夫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今天下治国之政,是恃强力或凭德教?众说纷纭矣。”
“刑者以强力,惩罚罪徒,使人莫敢犯法,却不可令人为善。德为礼教,依仗自觉善诱,使人知耻,羞于犯法,免刑事于无形中。”
“二者孰优孰劣,吴王一目了然。”
闻言,庆忌暗自思衬了一下,心中不以为然!
原本只是想敷衍一下孔丘,让后者留在吴国效力的。
没成想,孔丘居然居然搬出了是非善恶的这一套理论!
庆忌若不跟孔丘掰扯掰扯,如何征服得了心高气傲的孔夫子?
“圣者则于众人之情,见乱之所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
庶为第一要务;富与教之间,先富后教!
民富,百姓无后顾之忧,才乐于接受教化;所以为政必先富后教。
对此,庆忌认同孔丘四项主张中的礼义教化,但也知道如此施政纲领,并不适用于吴国。
孔丘的这一番话,可谓是文绉绉的。
孔丘的治国理念,咋一看是十分合理的!
除却政者正也、为政以德这两个主张外,庶、富、教是说为政的次序。
“若迫不得已,三者去其一,去何?”
“甚矣!”
对于孔丘的这一观点,庆忌亦是赞同。
庆忌缓缓的站起身,朝着孔丘宛如弟子一般作揖道:“孔子,寡人欲拜子为客卿,地位俸禄等同九卿,愿常闻子授业解惑也!”
君子之风正,则民风正;君子之风不正,则民风衰。
“然。法治伤人,不能予人向善,势必惯犯!德教则可循循善诱,引人深省!是故,德教治国当优于刑法治国。”
在这个时代,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物产匮乏的情况下,要富国强兵,抵御外来的侵犯,首先要增长人口,有足够的数量。
庆忌想试探一下孔丘的才识,便又问道:“孔子,寡人欲国富民强,子何以教寡人?”
孔丘正色道:“夫大国也,不外乎庶、富、教。既庶矣,又何加焉?既富矣,又何加焉?教之。”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而庶、富、教说的是正常情况下的安排,去兵、去食是在特殊情况下的处理。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孔丘回答道:“去兵。”
若唯足食、民信者去其一,去何?”
民信为本;足食、足兵为末。
庆忌又问道:“国何以恒强?”
庆忌则是为了妥善安置孔丘,特别吩咐左右赏赐孔丘一百金,仆役十名,在吴都城置一座大宅,供给孔丘及其一众弟子暂时落脚。
去食、去兵,民无信不立,则是讲的国家稳定的基础、根本何在?
民信重于足食、足兵。
所以孔丘的这一主张没毛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