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现在想起来,都是菜鸡互啄。
毕业几年下来,罗秉文当初在学校里面认识的那些人没有一个有出息的,自己在游戏公司当原画组长,已经算在蓉城混得非常好的一批了。
其他的同学转行的转行,混的混,啃老的啃老。
晚饭教授请客。
巴尔丹齐在佛美工作好几年了,知道这附近有什么味道好的餐厅,罗秉文也算是吃到了一顿味道很好吃牛排。
一直到天黑了他才回到自己公寓。
今天虽然没走多远的路,但他第一次发现聊天也是一件很累的事情。
罗秉文泡进放了浴盐的浴缸,
温热的水漫过身体,紧绷的神经终於放鬆下来。
“还是混社会舒服。”
现在回过头来看,不管是当学生还是当老师,都是打工人啊,长期被固定在一个地方,想出去旅游都得扳著手指算自己的休息时间。
完全不像以前那么舒服,想去什么地方,只需要收拾好东西,买好机票,然后去机场就行了。
而现在就要考虑得很多了。
但想要快速提升自己在国外的知名度,一个顶级院校的毕业证明又非常重要巴尔丹齐说的没错,他確实可以去当教授。
哪怕是客座教授,让他专门去教绘画当中的光影。
只需要把他在莫奈课堂上学到的那些东西分出去一点点,都够他们慢慢研究和学习的了。
但人家也不会聘请他啊。
所以技术是技术,名气是名气,这两种必须是要齐头並进的,而罗秉文现在技术达標了,进入佛美,就是为了补齐名气。
接下去的几天,佛罗伦斯美术学院还是一副很悠閒的环境。
罗秉文去过几次本科的课堂,老师没有教什么东西,学生们也仿佛没从圣诞的吃喝玩乐中回过神来,所有人都不在状態。
之后才有人告诉他,佛美每一次放假之后都会给学生一个长达几天,甚至大半个月的適应期。
等到適应期过了,学院的教学强度才会拉上来。
罗秉文还以为能蹭一蹭別人的课程呢,现在看来也只能在家里看书了。
巴尔丹齐教授给了罗秉文一些书,让罗秉文看完了再去找他,毕竟罗秉文现在缺的是基础,让罗秉文一个人慢慢学习就好了。
有什么不懂的再去问。
巴尔丹齐工作比较忙,他带了四个研究生,罗秉文是第五个,然后还要上课,平时还有绘画任务,写作任务什么的。
他也是签约画家,每年都要给画廊一些作品。
而写作任务,是他目前是一家艺术杂誌的画评专栏作者,每周要在自己的专栏上写一篇文章。
写什么都可以。
罗秉文这几天的辛苦他也看在眼里,短短时间就通读,甚至背诵了一本书的內容,这对於一个二十七岁的来说是很难的。
於是,在上一期专栏写了罗秉文《断章》这部作品的画评以后,这一期,他想写罗秉文这个人。
在解决了罗秉文在阅读当中的疑惑后,巴尔丹齐让他继续回去看书,而自己点开了一个空白的文档。
(圣诞后的特招研究生)
这个圣诞,当多数画廊沉浸於节日的休閒,佛罗伦斯的圣马可画廊却举办了一场號称匯聚了全球顶尖年轻画家的国际性画展。
“顶尖”与“年轻”两个极具张力的词汇,如同磁石般吸引著我们这些艺术教育工作者前往一探究竟。
我与老友达维德·蒂托一同赴展。
蒂托向来眼光独到,一踏入画廊,他便被一幅作品牢牢抓住眼球。
那幅名为《断章》的画作,他的用光堪称绝妙,线条勾勒的细腻与磅礴並存,將画面的故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
若诸位对这幅作品感兴趣,不妨翻阅我上一期的文章,其中有对它更为细致的解读。
而今天文章的主角,正是这幅惊艷之作的创作者一一来自华夏的罗。
在圣诞的余韵尚未消散的时候,我收到副校长莫尼·库克的消息,说学校里来了一个特殊的新生,是特招的研究生,问谁想带他。
我当时觉得谁会做这样的事情?
但当大家知道这个特殊的学生来自华夏,叫罗秉文的时候,之前还平静的群聊,很快就火爆起来。
为什么会这么火爆?
还是请你们去看我的上一篇文章。
最后校长决定让罗秉文自己选择,最后他选择了我我问过他为什么会让我当他的导师,难道是因为我画得特別好?
他告诉我,不是,是因为你是作家,我想体验画家和作家的双重身份。
好吧,我第一次发现我的作家身份居然如此有用。
感谢我吧。
或许我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的画坛作者,不过我想他不会有我一半的幽默,罗是一个古板的人,他说想写工具类的书。
他很好学。
我交付给他的书籍,涵盖艺术理论、绘画史论等多个领域,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与繁复的理论体系,对任何一位求学者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
可罗硬是在短短几天內,不仅通读这些著作,更是完全的理解,背诵了其中的一本这是很难得的事情。
当他站在我面前,条理清晰地阐述书中观点,並结合自身绘画经验提出独到见解时,我很震惊。
他很有天赋。
这一点毋庸置疑,在那个號称邀请了全世界顶尖年轻画家的画展中,罗开局就受到了很多画评家极高的评价。
从大学毕业后,他加入了一家游戏公司,为公司创作原画,几年下来,这所原本的小游戏公司,成为了华夏该领域前五的公司。
辞职后,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能很清晰的看到进步。
而且是跨越式的进步。
他的最后一幅作品正是在圣诞画展上吸引了无数人视线的《断章》。
他有天赋,有实力,有运气,还很好学,
作为他的导师,我既是引路人,也是见证者。
我见证著他在艺术理论学习中的艰难跋涉,把游学中那些新鲜的东西融入创作,转化为他个人创作上的財富。
或许在不久的將来,罗秉文的工具类书籍会成为艺术界的“新宠”,他未来书中那些独具个人风格的绘画技巧,將为无数艺术爱好者打开新的创作大门。
我觉得他会成为下一个传奇。
真的,这不是我在自己专栏里面对自己学生的吹嘘,他只是我的研究生,不是我的导师,更不是我的偶像。
只是一个接触他两周时间的人,对他的一个未来预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