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金榜题名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夏日热浪席捲沪上,知了声嘶力竭,搅动著空气中瀰漫的焦灼与期待。
高考成绩,如同一把悬而未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牵动著曙光上下数千颗心。
放榜日清晨,曙光各校区的电脑房和行政办公室被围得水泄不通。电话铃声、键盘敲击声、急促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酝酿著风暴来临前的压抑。
“出来了!第一批数据出来了!”浦东北校区教务处的老师声音发颤,盯著屏幕上刚刚刷新出来的数据,激动地大喊一声。
剎那间,所有目光聚焦过去。
“最高分,浦东北校区,理科,张伟,689分!全市排名第78名!”
“文科最高分,老校区,沈墨,655分!全市排名第152名!”
“重点本科(一本)上线率,初步统计,四个校区综合达到61.3%!超平均线!”
“本科总上线率,预计超过90%!”
一连串的数字如同喜庆的鞭炮,在人群中炸开。压抑已久的情绪瞬间释放,欢呼声、掌声、甚至喜极而泣的哽咽声,匯成了欢乐的海洋。
“张伟!太牛了!物理竞赛保送加这个分数,清北稳了!”
“沈墨也是,文科考这么高,真给咱们老校区爭气!”
“61.3%的一本率!咱们曙光真的做到了!”
老师们互相击掌拥抱,眼眶湿润。三年的辛勤耕耘,无数个日夜的陪伴守护,在这一刻得到了最丰厚的回报。
林静站在人群中,看著激动不已的同事们,悄悄背过身,用手指拭去眼角的泪。作为负责教务的副校长,没有人比她更清楚这组数据背后凝聚了多少心血。
喜讯如同插上了翅膀,通过刚兴起的校园bbs、qq群、以及口口相传,迅速传遍整个曙光社区。
老校区门口,早已守候多时的家长们听到消息,瞬间沸腾了。
“老李,听见没?61%!我儿子有希望了!”
“我家丫头过了重点线了!过了!谢谢老师!谢谢学校!”一位母亲拉著班主任的手,激动得语无伦次。
鞭炮声在居民区间歇性响起,那是按捺不住喜悦的家庭在自发庆祝。
媒体的反应同样迅速。《沪城晚报》的李薇第一时间打来电话,声音里满是兴奋:“楼生校长!恭喜!数据太亮眼了!我马上安排跟踪报导!『曙光模式』结硕果,这可是教育改革的最好例证!”
沪上电视台的教育频道记者也扛著摄像机赶到了校区,要求採访优秀学生和教师代表。
作为曙光发声筒的苏晴忙得脚不沾地,协调採访,准备通稿,她知道,这是曙光品牌一次极佳的正面曝光机会。
然而,在这片普天同庆的喧囂之下,更动人、更能体现曙光“有教无类”初心的,是那些发生在角落里的个体故事。
明诚学校职高班的毕业典礼现场,气氛同样热烈,却带著別样的踏实感。
“计算机应用班,全员通过职业技能鑑定,就业率100%!”
“机电维修班,与三家大型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平均起薪远超同龄人!”
台上,曾经被认为是“问题学生”的孩子们,穿著乾净的工装,接过沉甸甸的技能等级证书和录用通知书,脸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他们的家长在台下,笑容淳朴而满足,眼神里是看到孩子“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欣慰。没有顶尖名校的光环,却有脚踏实地奔向未来的坚实路径。
最让人揪心也最让人感动的,是那些非沪籍考生的消息。
傍晚时分,教务处的电话成了热线,专门接听从全国各地打来的报喜电话。
“老师!我是王小雷!我考了598分!过我们省一本线60多分!我能报很好的大学了!”电话那头,是激动到哽咽的乡音。这个来自西部小城的少年,在曙光苦读三年,终於用成绩改变了命运轨跡。
“老师,我是张丽,我考了621分!谢谢学校!谢谢老师!”又一个好消息传来。
负责联络的老师一边记录,一边声音哽咽地回应:“好孩子,好样的!你是曙光的骄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