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基石初奠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这笔钱,是及时雨,更是责任。”赵楼生的声音沉稳有力,“我们必须確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確保新校区的建设质量、速度和功能,对得起家长们的信任,对得起我们『教育復兴』的初心。胜哥,立刻组建二期工程专项小组,聘请最好的设计院和监理单位,招標流程必须严格透明!”
“明白!”张天胜重重点头,眼中充满了干劲。
与此同时,李先生的办公室內,也是一派振奋景象。预售的火爆,不仅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更极大地提升了“启东地產”的品牌美誉度和资金实力。
他看著销售数据,对前来商议下一步合作的赵楼生感慨道:“楼生,说实话,当初你坚持低价和捐赠幼儿园时,我心里不是没有打过鼓。但现在看来,你是对的!口碑和信任,才是最长久的商业逻辑。现在我们手握充足现金流,品牌正值巔峰,正是继续扩张的最好时机。”
他铺开浦东新区的地图,手指点向几处位置:“你看这几块地,位置都不错,离学校直线距离也就15公里。我的想法是,复製『曙光-启东』模式,继续开发地產项目。我们可以联合拿地,由启东主导开发,利润按议定的比例分成,並同样提取专项资金,用於支持曙光旗下的学校建设,无论是杨浦的职校,还是未来可能的新校区。”
这是一个更具野心的蓝图。赵楼生沉吟片刻,没有立刻被兴奋冲昏头脑:“李先生,模式可以复製,但初心不能变。我们必须確保每一个项目,都能真正惠及普通家庭,都能对区域教育生態起到促进作用,而不是简单的圈地赚钱。合作细节,尤其是资金监管和使用方向,需要更完善的协议来保障。”
“这是自然!”李先生爽朗一笑,“我现在彻底明白了,跟你赵楼生合作,赚的是堂堂正正的钱,做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睡得踏实!”
资金的曙光已然显现,但赵楼生深知,更大的挑战在於如何用好这笔钱。新校区的扩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他与设计师反覆磋商,不仅要与已建校区深度融合还要满足现代化教学功能,更要將他“环境育人”的理念融入其中:更多的开放式学习空间、更生態化的校园景观、更富人文气息的细节设计…每一项都在挑战著预算和常规。
不久后,“曙光苑”和“晨曦家园”的捐赠及预售庆功会隆重举行。区领导、教育局孙科长、媒体记者悉数到场。
当李先生將象徵两所幼儿园的巨型钥匙模型交到区长手中时,现场掌声雷动。这不仅是一笔资產捐赠,更是一种企业社会责任与教育公益结合的新型范本。
隨后公布的预售摇號结果,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无论如何,“曙光”这个名字,伴隨著这场轰动全城的房產热销,深深烙印在了无数市民的心中,其品牌影响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庆功会后,赵楼生和李先生並肩站在会场外的露台上,看著脚下繁华的都市。
“资金问题算是缓解了一大半,”赵楼生道,“但吴天佑那边,不会善罢甘休。他也在盯著银行的贷款。”
李先生微微一笑,语气从容却带著力量:“让他盯去。我们现在手上有粮,心里不慌。二期工程可以稳步推进。只要我们模式成功,口碑在外,政策和资金,都会向我们倾斜。关键是,我们做的,是顺应大势、利於民生的好事。”
赵楼生点头,心中豪情涌动。地產项目的成功,如同及时雨,缓解了燃眉之急,但更重要的是,它验证了一条通过商业手段反哺教育、並能惠及更广泛人群的可行路径。
他回过头,望向曙光新校区方向。虽然那90亩地依旧寂静,但他仿佛已经听到了打桩机即將轰鸣的声音。文化的星火已在曙光点燃,而如今,物质的基石也即將在那片更广阔的土地上奠定。
金秋硕果,盈满枝头。而新的征程,已然开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