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暗箭难防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寒冬將至,沪上的天空时常蒙著一层灰翳,但曙光教育集团內部却暖意融融,涌动著基建开工前的蓬勃朝气。
来自“启东地產”合作项目的上亿资金,如同强劲的血液注入心臟,让整个集团运转的节奏都变得有力而欢快。
九十亩新校区的整体规划建设指挥部迅速成立,设在临时板房里,墙上掛满了总体规划图、工程进度表和各类施工规范。机器的轰鸣声尚未响起,但全校区的规划、勘测、招標的密集步伐,已让这片沉睡的土地提前甦醒。
赵楼生几乎每天都泡在指挥部里,与设计师、工程师、预算员反覆推敲每一个细节。
“图书馆不能只是藏书楼,要成为学习的『发生场』,需要大量的开放討论区和沉浸式阅读角。”
“体育馆要兼顾专业性与普惠性,考虑將来向社区分时段开放的可能。”
“宿舍楼的环保和安全標准必须最高,材料选用要经得起时间考验。”
他的要求具体而苛刻,常常让合作方挠头,却又被他眼中那份不容置疑的执著所说服。
张天胜则化身“铁算盘”,紧紧盯著预算表,確保每一笔钱都在明处,出最大效益。
与此同时,校內的“文脉深植”计划並未因外部建设而放缓,反而因资金压力的缓解而更加从容。国学社接到了第一个“大单”——为即將竣工的“曙光苑”小区设计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楼宇標识和公共空间装饰方案;民乐社开始筹备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新年音乐会;非遗工坊的孩子们创作的竹刻、剪纸作品,被精心装裱,即將成为新校区第一批的人文装饰。
一切都向著光明的前景稳步推进。然而,赵楼生心头那根警惕的弦从未放鬆。
系统的“舆情洞察”被动技能,让他比常人更敏锐地感知到平静水面下的暗流。吴天佑绝不会坐视曙光如此顺利地迈向新阶段。
果然,础润而雨,暗箭悄然而至。
第一支箭,射向的是政策的模糊地带。区规划部门突然收到一封匿名举报信,措辞专业,直指曙光九十亩新校区扩建规划中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疑似超出教育用地的上限標准,並暗示其预留的“未来发展用地”存在变相改为商业用途的嫌疑。举报信同时抄送了市一级的相关部门。
几乎同时,网上几个知名的本地论坛和刚兴起不久的博客平台,开始出现“深度分析”帖,標题耸人听闻:《是教育拓疆,还是地產圈地?——起底曙光教育扩张背后的土地迷局》。
帖子看似客观,引用了大量公开数据,却巧妙地將曙光与启东地產的合作,描绘成一种“利用教育政策红利低价拿地,行地產开发之实”的投机行为,並对那笔一个亿的资金注入提出“是否涉嫌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的尖锐质疑。
这些帖子文笔老辣,逻辑縝密,绝非普通网民所为,显然有精通法律和財务的高手在背后操刀。
“校长,规划局来了电话,要求我们就举报信內容做出书面说明,下周一要去当面匯报。”张天胜拿著电话记录,脸色凝重地走进指挥部。
“网上这些帖子,传播很快,虽然主流媒体还没跟进,但已经在部分范围里引起討论了。”苏晴紧隨其后,递上列印好的网络舆情简报。
赵楼生放下手中的图纸,目光扫过那些列印纸,眼神锐利如刀。对手这一招,极其毒辣。
它避开了难以直接攻击的教学质量和文化成果,转而利用公眾对房地產和教育公平性的天然敏感,直击政商合作中最容易引发猜忌的“灰色地带”。
“慌什么?”赵楼生的声音出乎意料地平静,“对方给我们划了道,我们接招就是。这反而是次机会,一次向政府、向社会彻底展示我们透明度和合规性的机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