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根基与微澜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培训机构?知道名字吗?”
“没细问,张老师说是没听过的名字,好像叫什么『优学』还是『优科』?记不清了。”林静摇摇头,“应该就是普通的挖角吧?以前也有过。”
“可能吧。”赵楼生面色平静,“没事了,你去忙吧。多关心一下老师们,尤其是家里有困难的。”
林静走后,赵楼生的眉头微微蹙起。“优科”?一个没听过的名字,高薪挖角兼课?这不像王老板那种小打小闹的手法。他走到窗边,看著外面生机勃勃的校园,心中升起一丝警惕。
又过了一周,张天胜从浦东工地回来,带来了工程进展的好消息,也带回了一个坏消息。“楼生,有点麻烦事。”张天胜喝了口水,语气有些凝重,“新区那边规划局的一个朋友私下告诉我,最近有人在对我们那块地周边区域的规划提出『异议』,认为教育用地过於集中,建议调整部分用地性质为商业配套。虽然还没正式提出,但已经在吹风了。”
“知道是谁在背后推动吗?”赵楼生立刻警觉起来。
“很模糊,听说是一家新註册的『沪上教育发展諮询公司』,背景很深,摸不透。他们不像王胖子那样咋咋呼呼,动作很隱蔽,走的全是正规程序提建议,让人抓不住把柄。”张天胜面露忧色,“如果他们真的说动上面调整规划,在我们学校旁边搞个大型商业体或者別的什么,那对我们的环境和安全可不是好事。”
“沪上教育发展諮询公司……”赵楼生默念著这个名字,將它和“优科”联繫了起来。对手升级了,不再是街头斗殴,而是试图利用规则和资源,在更高层面进行挤压。
正在这时,苏晴敲敲门,拿著一份稿子走了进来,脸上带著几分初生牛犊的兴奋:“赵校长,这是我为下一期校刊写的文章,介绍我们学校的『阳光分班』和『因材施导』,想请您把关一下。”
赵楼生接过稿子,快速瀏览了一下,文章写得充满热情,突出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曙光的特点。“写得不错,苏老师。不过,『因材施导』这个词,目前还是我们內部的探索,暂时不要过分宣传。”
苏晴有些不解:“为什么?这不是我们的亮点吗?”
“树大招风。”赵楼生温和但坚定地说,“有些事,我们先做扎实,做出成效,比说出去更重要。文章很好,可以先重点写写我们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家校合作。”
苏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好的,校长,我明白了,我这就去改。”
看著苏晴离开的背影,赵楼生对张天胜说:“看到吗?对手已经在试探了。明的暗的都有。我们不能自乱阵脚,当前最重要的,还是苦练內功,把老校区办好,把新校区建好,把师资队伍带好。根基稳了,才不怕风吹雨打。”
“那规划那边……”
“你那个朋友,关係要继续维持好,消息要灵通。对方走正规程序,我们也要用正规方式应对。提前准备好我们的规划合理性说明,强调教育配套的公益性和对区域发展的长期价值。
到时候,如果需要听证或者陈述,我们去讲道理。”赵楼生冷静地部署,“至於挖角,让林静多留意老师们的思想动態,適当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提高一下老师的福利待遇,尤其是骨干教师。”
风波尚未真正袭来,却已送来山雨欲来的微凉。赵楼生感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新的对手隱藏在迷雾之后,手段高明而难以捉摸。但他並没有畏惧,反而有一种棋逢对手的冷静。
他走到父亲那幅“教育是投资不是生意”的字前,静静地看了一会儿。无论对手如何变化,他守护这片教育净土的决心不会变。只是,这场守护之战,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他转身拿起电话,是时候和李先生更深度的聊一聊了。未来的较量,不仅仅是教育理念的比拼,更是资源、人脉和战略的全面博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