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没问题,”苏晚接过话,“竹纤维纸已经到了,今晚就让陈阳设计封面图案,明天开始製作,后天一早就能给您寄过去。”张经理点点头,走到竹编作坊时,正好看到周师傅在编织笔记本的竹製封底:“手工编织的纹理比机器压制的更有质感,就按这个样式来,封底刻上『清溪荷韵』四个字。”
送走考察团,陈阳立刻在电脑上设计封面。他把荷塘全景图简化成线条画,印在淡粉色的荷染布上,角落再缀上一朵小小的荷。苏晚站在旁边看:“再加个小小的竹编纹样,呼应封底的竹製材质。”陈阳滑鼠一点,竹编纹理恰到好处地融入画面:“这样既突出荷染,又有竹编元素,符合『荷染竹编笔记本』的定位。”
第二天一早,电商培训课进入实操阶段。张老师带著村民们在新收拾好的培训室里开网店,李大嫂学得最认真,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张老师,我想在店里加个『现做现发』的专区,怎么设置倒计时发货呢?”张老师手把手教她操作后台:“在商品设置里勾选『预售』,把发货时间设为48小时,再加上『新鲜现做』的標籤,平台会优先推荐。”
李大嫂按照步骤操作,很快就把荷叶糕的商品页面优化好了。刚上架,就有订单进来,她兴奋地拍手:“成了!有人下单了!”旁边的张婶凑过来看:“我也想把自己做的荷叶茶掛上去卖,怎么弄?”张老师笑著说:“先拍几张荷叶茶的照片,要拍得清楚,再写清楚功效——清热解暑,用新鲜荷叶晒乾炒制的,这样买家才知道好在哪。”
中午,许朗接到镇文旅局李科长的电话,语气带著喜悦:“小许,你们补充的口述歷史材料太惊艷了,评审专家看了都说有特色,传承基地的申请也通过了初步审核,下个月就能公示。”许朗立刻把消息告诉大家,工坊里瞬间爆发出欢呼声。王婶抹了把眼角的泪:“我奶奶要是还在,知道她的手艺能评上市级非遗,肯定高兴。”周师傅把手里的竹篾放下,拿起那个五十年前的竹编篮:“这老物件总算没白留著,以后要放在传承基地的展示厅里,让更多人看看老手艺的样子。”
下午,东南亚採购商发来视频,镜头里是他们的展厅:“我们把你们的竹编屏风样品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很多客户都感兴趣,要是这次的一百二十件质量好,下次要订五百件。”许朗拿著手机,对著正在製作的屏风展示:“您放心,每一件都是手工编织,纹样清晰,碳化处理也到位,绝对符合东南亚的潮湿气候。”掛了电话,他对周师傅说:“再加把劲,这批做好了,后续订单就稳了。”
陈阳的短视频系列《清溪非遗故事》更新了第二期,主角是周师傅和他的竹编篮。视频里,周师傅从劈竹篾开始,一步步展示竹编篮的製作过程,最后拿起老竹编篮和新做的竹编对比:“五十多年了,手艺没变,变的是工具,但心里的规矩不能变——编东西得用心,不然编出来的物件没有魂。”这条视频当天就上了抖音热门,播放量突破五十万,后台新增了两百多个竹编產品的订单。
傍晚,苏晚和许朗坐在荷塘边的竹编椅上,看著夕阳把荷塘染成金红色。“新工坊下周就能封顶了,”许朗指著远处的工地,“染缸、蒸笼、竹编设备都订好了,月底就能安装调试。”苏晚手里拿著一片荷叶,轻轻晃著:“昨天李梅跟我说,她想把在外打工的妹妹也叫回来,学做荷染。”许朗笑了:“这就是咱们想看到的——让更多年轻人回来,把老手艺传下去。”
正说著,李大嫂匆匆跑过来,手里举著手机:“苏晚,赵总刚才打电话,说新口味的荷叶糕他尝了,特別喜欢,要加订三百盒,还说要推荐给身边做餐饮的朋友。”她喘了口气,“还有,张老师说咱们的电商矩阵做得好,平台要给咱们授『乡村振兴示范店』的牌子,下周就派人来掛牌。”
陈阳扛著相机走过来,拍下夕阳下的荷塘和三人的身影:“这张照片要放在咱们的网店首页,就叫『清溪荷韵,匠心传承』。”镜头里,荷在晚风中摇曳,工坊的烟囱里飘出淡淡的炊烟,村民们收工的笑声从远处传来。
第三天,文创笔记本的样品顺利做好了。淡粉色的荷染布封面印著简约的荷塘纹样,竹製封底刻著“清溪荷韵”四个小字,內页的竹纤维纸细腻光滑,还带著淡淡的竹香。张经理收到样品后,立刻发来消息:“太完美了!展会要是反响好,我们就订五千本。”
下午,新工坊的封顶仪式简单而热闹。村民们拿著鞭炮,老支书站在工地上讲话:“咱们清溪村能有今天,全靠年轻人带头,靠大家齐心协力。新工坊建起来,咱们的手艺就能走得更远,日子就能过得更红火!”鞭炮声响起时,荷塘里的荷似乎也开得更艷了。
许朗站在人群里,看著苏晚和王婶、周师傅说著什么,脸上满是笑容。他掏出手机,给镇里发了条消息:“非遗申报材料准备就绪,传承基地的场地也已达標,隨时可以验收。”发完消息,他抬头望向远方——山脚下的公路上,一辆满载原材料的卡车正缓缓驶来,车身上印著“清溪荷韵非遗產品专用运输”的字样。
苏晚走到他身边,手里拿著一份新的订单表:“刚接到一个上海的订单,要订两千米荷染布,做服装面料。还有个旅游公司,想把咱们村纳入乡村旅游线路,下个月就组织第一批游客来体验荷染和竹编。”许朗接过订单表,眼里闪著光:“咱们的荷香,真的要飘得更远了。”
夕阳西下,荷塘边的直播点又热闹起来。李大嫂拿著新口味的荷叶糕,对著镜头笑著说:“家人们,今天给大家推荐咱们的新品——桂莲子荷叶糕,现做现发,保证新鲜!”弹幕里刷满了“下单”“支持乡村手作”,陈阳在一旁调整镜头,苏晚则在后台忙著回復订单信息。
周师傅和王婶坐在竹编椅上,看著眼前的景象,相视而笑。王婶手里拿著一块刚染好的粉色布料:“以后我要开个荷染体验课,让游客也学学怎么染布。”周师傅点点头:“我也开竹编体验课,教孩子们编小篮子,让他们知道老手艺有多好。”
夜色渐浓,工坊里的灯一盏盏亮起,像黑夜里的星星。许朗匯总完当天的订单,对大家说:“今天销售额突破了两万,下个月新工坊投產,產能翻倍,咱们的目標是五万!”村民们的欢呼声在夜空中迴荡,荷塘里的荷在月光下静静绽放,散发著清甜的香气。
苏晚站在窗边,看著村里的灯火,心里满是温暖。从最初的小工坊,到现在的规模化生產,从村里的小生意,到走向全国的电商品牌,每一步都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她想起王婶的旧帐本,周师傅的老竹编篮,想起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想起直播间里网友的支持,忽然明白——真正能让老手艺传承下去的,不仅是匠心,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坚守与扶持。
“明天还要早起赶订单,大家早点休息吧,”苏晚笑著说,“后天电商培训结业,平台的人来掛牌,咱们得好好准备。”村民们陆续散去,工坊里渐渐安静下来,只留下染缸里的染料轻轻晃动,竹篾在月光下泛著淡淡的光泽,荷叶糕的香气还在空气中瀰漫。
夜深了,清溪村沉浸在寧静中。荷塘里的荷,在月光下悄然孕育著新的苞,就像清溪村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而那些带著荷香的手艺,正在匠心与创新的碰撞中,书写著新的传承故事,准备著飘向更广阔的世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