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订单量不断上涨,苏晚忙得不可开交,时不时报出订单信息:“北京的李女士订了三盒荷叶糕,上海的张先生订了两个茶盘,广州的王女士订了一块荷染方巾……”陈阳则在一旁回復弹幕,解答网友的疑问:“荷染布可以机洗,但要注意水温,不能超过30度。竹编屏风可以定製尺寸,需要的话可以私信客服。”
连麦结束后,陈阳看著后台数据,激动地说:“今晚卖了八十个茶盘、两百盒荷叶糕、五十块荷染布,销售额超过一万五了!”苏晚揉了揉发酸的肩膀,眼里却闪著光:“比预想的好太多了,看来网友很喜欢咱们的產品。”
第三天,电商培训继续进行。张老师教大家怎么优化產品標题和图片:“標题要包含关键词,比如『清溪村非遗荷染竹编茶盘』『手工荷叶糕新鲜现做』,这样更容易被搜索到。图片要清晰,最好有场景图,比如茶盘放在荷塘边的照片,更能吸引顾客。”
村民们纷纷拿出手机,按照张老师的方法修改產品信息。小娟拿著手机问:“张老师,我拍的荷染布照片总是模糊,怎么办?”张老师接过手机,调整了一下相机设置:“把解析度调到最高,拍照时手別抖,最好用支架,这样照片会更清晰。”
本书首发 海量好书在 101 看书网,101????????????.??????等你读 ,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下午,许朗接到了镇文旅局李科长的电话:“小许,市级非遗申报材料要儘快准备,包括手艺的歷史渊源、传承谱系、代表作品等,下月初就要提交。还有传承基地的申请,需要提供场地证明和师资力量介绍,你们儘快整理好,我帮你们把关。”
许朗掛了电话,立刻召集大家开会:“非遗申报和传承基地申请很重要,咱们得分工合作。王婶和周师傅负责整理手艺的歷史和传承谱系,陈阳负责拍摄代表作品的照片和视频,苏晚负责撰写申报材料,我负责对接镇里,爭取一次通过。”
王婶从家里翻出一个旧帐本,上面记录著她奶奶传下来的染布配方:“这是我奶奶当年记的,里面有各种染料的配比和浸染的步骤,算是歷史渊源的证明。”周师傅则拿出一个竹编老物件:“这是我师傅编的竹编篮,有五十年了,算是传承谱系的物证。”
陈阳拿著相机,在荷染工坊和竹编作坊里忙碌著,拍摄王婶染布、周师傅编织的过程,还有各种成品的细节:“我要把这些做成一个短片,放在申报材料里,让评审专家更直观地了解咱们的手艺。”苏晚则坐在电脑前,认真撰写申报材料,时不时向王婶和周师傅请教细节:“王婶,荷染手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周师傅,您收过几个徒弟?”
傍晚时分,李大嫂匆匆跑过来:“苏晚,赵总的五百份荷叶糕都做好了,快递已经来取了,他还说要是销量好,下次要订一千份。”她擦了擦额头的汗,“村里的婶子们都说,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苏晚笑著点头:“以后订单会越来越多,咱们得扩大规模,再招些人,让更多村民受益。”她指著荷塘边正在建设的新工坊,“新工坊下个月就能完工,到时候染缸、蒸笼、竹编设备都会增加,產能能提高一倍。”
第四天一早,许朗带著申报材料去了镇里,李科长看完后满意地说:“材料准备得很充分,尤其是那个短片,拍得很好,能让评审专家感受到手艺的魅力。传承基地的场地也符合要求,师资力量也足够,应该没问题。”
许朗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回到村里后,立刻把好消息告诉了大家。王婶激动得热泪盈眶:“要是能评上市级非遗,咱们的手艺就更有保障了,以后就能传给更多人。”周师傅也笑著说:“传承基地建起来,就能招更多徒弟,把竹编手艺好好传下去。”
下午,东南亚採购商发来消息,確认了小屏风的尺寸和纹样:“要印清溪荷塘全景纹样,高度一米二,宽度六十厘米,月底前必须发货。”许朗立刻通知周师傅:“尺寸確认好了,咱们得加快进度,保证按时发货。”周师傅点点头:“放心,我已经让老陈多劈些竹篾,碳化炉子也一直在工作,肯定能赶得上。”
陈阳则在抖音上发布了非遗申报的消息,配文:“清溪村荷染和竹编正在申报市级非遗,感谢大家的支持!”视频里展示了王婶和周师傅的手艺,还有各种精美的成品。很快,评论区里就满是祝福:“祝申报成功!”“这么好的手艺就该被保护起来!”“以后会一直支持清溪村的產品!”
第五天,新的订单又源源不断地涌来。一位做文创產品的商家联繫苏晚,想定製一批荷染竹编笔记本:“封面用荷染布,內页用竹纤维纸,再印上清溪荷塘的图案,肯定很受欢迎。”苏晚立刻回覆:“可以定製,我们会儘快出样品,您满意后再批量生產。”
一位做民宿的老板也打来电话:“我在网上看到你们的荷染布,想用来做民宿的窗帘和床单,既环保又有特色,能不能做宽幅的?”王婶接过电话,笑著说:“可以做两米宽的,顏色也能根据您的需求调整,您什么时候方便,我们可以寄样品给您。”
傍晚,许朗匯总了这几天的订单:“荷叶糕订了八百盒,茶盘订了一百五十个,荷染布订了一千两百米,竹编屏风订了一百二十件,还有十几个定製订单。”他看著订单表,眼里满是期待,“按照这个趋势,下个月的销售额能突破十万,咱们的电商之路算是走通了。”
苏晚看著荷塘里的荷,晚风拂过,荷香四溢。她想起在上海展会上的场景,想起直播间里网友的支持,想起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感慨:“咱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清溪村的荷香,真的要飘向全国,飘向全世界了。”
周师傅坐在竹编椅上,手里拿著一根竹篾,慢慢编织著:“手艺要守得住老规矩,也要跟得上新需求。咱们现在既保留了传统,又做了创新,还打开了电商销路,这就是最好的传承。”
王婶则在整理染布工具,嘴里哼著年轻时学的小调:“以后我要教更多人染布,让荷染手艺传遍大江南北。说不定再过几年,咱们清溪村的荷染和竹编,能像新疆的艾德莱斯绸那样,成为全国闻名的品牌。”
陈阳举著相机,拍下了这温馨的一幕:荷塘、荷、忙碌的村民、精美的非遗產品,构成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面。他打算把这些素材做成一个纪录片,记录清溪村非遗的发展歷程,让更多人了解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
许朗看著眼前的一切,心里充满了信心。他知道,清溪村的非遗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多挑战,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把这份手艺传承好、发展好,让清溪村的荷香飘得更远,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月光洒在荷塘上,泛起细碎的银光。荷染工坊的灯还亮著,王婶还在调试新的染料配方;竹编作坊的灯也亮著,周师傅还在检查竹篾的质量;村头的培训室里,村民们还在学习电商知识,为明天的直播做准备。清溪村的夜晚,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就像荷塘里的荷,在月光下静静绽放,等待著更美好的明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