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小宇擦乾眼泪,拿起新的软木和刻刀,跟著朵朵的样子慢慢雕。这次他学得很认真,动作也轻柔了很多,虽然雕出来的小麻雀翅膀还是有点不对称,但他还是高兴地举起来给陈爷爷看:“陈爷爷,您看我雕的小麻雀!”陈爷爷接过来看了看,笑著说:“真不错,比刚才进步多了!小麻雀的眼睛要是再雕圆一点,就更可爱了。”小宇点点头,又拿起刻刀,继续完善他的小麻雀。
体验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孩子们在各个手作台之间轮流体验,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作品——有的拿著歪歪扭扭的竹蚂蚱,有的举著印著小荷的蓝染手帕,有的捧著雕得不太像的小木牌,脸上都洋溢著自豪的笑容。张婶和李嫂在旁边的桌子上,给孩子们分发荷糕和莲子水,孩子们一边吃著甜甜的荷糕,一边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操场上满是欢声笑语。
临近中午的时候,体验活动接近尾声。老支书和苏晚组织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摆在操场上,举办了一个小小的“手作展”。竹蚂蚱、蓝染手帕、小木牌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虽然作品都很稚嫩,但每一件都充满了孩子们的用心。孩子们站在自己的作品旁边,向老师和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眼里满是骄傲。
“今天的手作体验日很成功,很多孩子都对咱们村的传统手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苏晚看著眼前的景象,对老支书说。老支书点点头,眼里满是欣慰:“是啊,手艺的传承,就要从娃娃抓起。咱们以后可以定期举办这样的体验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咱们的手艺,喜欢上咱们的手艺。”
周师傅、王婶、陈爷爷也走了过来,看著孩子们的作品,脸上露出了笑容。周师傅指著一个编得还算整齐的竹蚂蚱说:“那个叫小石头的孩子,很有天赋,学得快,也有耐心,以后可以多教他一点竹编技巧。”王婶也说:“丫丫那个小姑娘,对蓝染很感兴趣,还问我下次什么时候再教她印布呢。”陈爷爷笑著说:“小宇虽然刚开始哭了,但后来很认真,雕的小麻雀也越来越像了,是个肯坚持的孩子。”
许朗拿著摄像机,把孩子们展示作品的画面都拍了下来,他笑著对大家说:“这些视频可以放在咱们的电商平台上,让更多人看到咱们清溪村的孩子和手艺,肯定能吸引更多人关注。”苏晚点点头:“好啊,还要把孩子们的作品拍下来,配上文字,让大家看看咱们的小传承人有多厉害。”
中午的时候,孩子们依依不捨地离开了操场,有的还拿著自己的作品,向家长炫耀。小石头拿著他编的竹蚂蚱,跑回家给奶奶看:“奶奶,您看我编的竹蚂蚱,是周爷爷教我的!”奶奶接过来看了看,笑著说:“真好看,咱们家小石头真厉害,以后也能当竹编匠人了。”小石头听了,心里美滋滋的,暗暗下定决心,下次还要学更多的竹编技巧。
丫丫也把她的蓝染手帕拿给妈妈看,妈妈看著手帕上的小荷,高兴地说:“这手帕真好看,是丫丫自己做的吗?太厉害了!以后妈妈就用这块手帕。”丫丫点点头,说:“是王奶奶教我的,下次我还要学印小蜻蜓的图案,给妈妈再做一块。”
小宇则把他雕的小麻雀木牌,送给了他的爷爷。爷爷拿著木牌,仔细看了看,眼里满是感动:“咱们小宇长大了,会雕木牌了,这木牌爷爷要好好保存著。”小宇听了,心里暖暖的,觉得雕木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下午的时候,周师傅、王婶、陈爷爷又聚在了村委会,聊起了今天的体验日。周师傅说:“今天看到孩子们对竹编感兴趣,我心里很高兴。我想以后每周六下午,在竹编棚里开个小课堂,教孩子们编竹编,从简单的竹蚂蚱、竹篮子开始,慢慢教他们更复杂的技巧。”
王婶也点头同意:“我也想在蓝染工坊里开个小课堂,教孩子们熬染料、印布,让他们了解蓝染的全过程。还可以让他们自己设计图案,印在衣服或者书包上,这样他们会更有兴趣。”
陈爷爷笑著说:“我也在木艺工坊里教孩子们雕木牌,从简单的小动物开始,慢慢教他们雕村里的景色,比如荷塘、老槐树,让他们更了解咱们清溪村。”
苏晚和老支书听了,都很高兴。苏晚说:“太好了,咱们就把这个小课堂叫做『清溪手作小课堂』,每周六下午开课,我来帮大家宣传,让村里的孩子都能来参加。许朗可以拍点小课堂的视频,放在网上,让更多人知道咱们村的手艺传承。”
老支书点点头:“好,咱们就这么定了。手艺的传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咱们慢慢教,也需要孩子们慢慢学。只要咱们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这些孩子会成为咱们清溪村手作的传承人,把咱们的手艺一直传下去。”
夕阳西下,荷塘里的荷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竹编棚、蓝染工坊、木艺工坊里,老匠人们还在收拾今天的工具,心里却已经开始期待下周的“清溪手作小课堂”。他们知道,今天的体验日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只要能让孩子们喜欢上传统手艺,能让手艺传承下去,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许朗拿著摄像机,走在荷塘边,拍著夕阳下的荷塘和村里的手作台。他看著镜头里的画面,心里满是感动。他知道,清溪村的手艺传承,不仅是老匠人的责任,也是年轻一代的责任,更是孩子们的未来。他要把这些美好的画面都拍下来,让更多人知道清溪村,知道这里的老匠人,知道这里的小传承人,让清溪村的荷韵与匠心,一直传承下去,永不褪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