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变化和进步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实际上,那场演习的画面远比老马说的更震撼。
模擬敌装甲集群衝锋时,数道肉眼难辨的高能雷射束从天而降。
瞬间將前排坦克化为熔融废铁。
后续梯队又被龙鳞平台的电磁炮齐射撕裂。
模擬敌舰队试图逼近领海时。
鯤鹏母舰释放的蜂群无人机如同乌云席捲。
超远程反舰飞弹以十倍音速突防,在防空圈外就蒸发了核心舰只。
模擬敌发射洲际飞弹时,天眼系统瞬间锁定。
定海神针的动能拦截弹和雷射拦截器在飞弹上升段就將其打爆。
同时东风丙飞弹升空,展示了全球覆盖的分导多弹头能力。
整场演习没有传统战爭的大规模硝烟。
只有高效、冷酷的科技碾压。
己方战损微乎其微。
模擬敌方的所有目標,都在极短时间內被摧毁。
演习结束时,所有参演官兵都沉默了。
既自豪又后怕,他们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是自己等人操作装备的武器设备。
直到那位令人尊敬的李连山同志,那带著调侃的话传来:
“咱们发展武力,为的是不让任何人敢动武,你们看,这不就成了么?”
这话,让参与演习的官兵们都鬆了口气,咧嘴笑了起来。
……
演习部分非敏感画面有限度公开后,国际上反应强烈。
英国皇家军事研究院的史密斯博士看完资料,直接摔了茶杯:“这根本不是科技,是魔法!你们放的是电影吧?对不对?”
东南亚某国大使亲自送来特產水果,握著外交官的手说:“我们愿意永远做华夏的友好邻邦。
非洲某国总统在国际社交软体上,发言时,半开玩笑地说:“你们华夏,现在可是地球村的保安队长了。”
当这些消息和画面被某些好事者传回国內后,也引起国內网友的一片欢腾。
十年啊,只是十年,就跟换了个世界似的。
只要是国人,就很难不感慨,不骄傲的。
……
这天早晨,陈爱民接到一个特殊电话。
放下话筒后,他在办公室里呆坐了很久,秘书进来时,发现这个铁打的汉子眼圈居然红了。
“司令员,您这是?”
陈爱民深吸一口气:“通知下去,全体集合。”
“霓虹国...送来了最后一批战犯。”
基地广场上,官兵们整齐列队。
高悬的大屏幕上正在直播军事法庭的审判过程。
当那些垂垂老矣的战犯被押上法庭时,队伍中响起一阵压抑的抽气声,张大柱攥紧拳头。
他爷爷就是被这帮畜生害死的。
看著审判长庄严地宣读判决书,他眼泪止不住地流。
他在心里吶喊:“爹!爷爷!你们看到了吗?这帮畜生终於得到报应了!”
审判持续了整整三天。
期间基地里异常安静。
官兵们训练时都憋著一股劲,打靶成绩普遍提高了不少。
最后一天宣判时,李连山意外地出现在基地。
他还是那身六五式军装,安静地站在人群后面,陈爱民想要上前,却被他用眼神制止了。
当审判长念出死刑二字时,整个广场鸦雀无声。
隨后,不知是谁带头唱起了国歌。
很快,歌声匯成一片海洋。
那天晚上,陈爱民终於找到机会和李连山单独谈话。
“李同志,这次多亏了您。”
李连山摆摆手,目光投向窗外星空:“陈司令,你说,为什么非要等到咱们强大了,他们才肯认罪?”
陈爱民沉默片刻,道:“这个世界,终究是实力说话。”
李连山轻轻点头:“所以我们要继续强大下去,不是为了欺负別人,而是为了让每个华夏人都能挺直腰杆做人。”
接下来的几个月,越来越多的国家申请与华夏建立特殊合作伙伴关係,基地里的官兵们也渐渐適应了这种变化。
张大柱现在已经能熟练操作各种新式装备。
他还学会了用灵网终端和老家的对象视频聊天。
张大柱开心地跟班长分享让他开心的好事:
“俺娘说,村里现在都用上电灯电话了。”
“去年还通了公路,俺爹买了台星火標识的农机厂產的拖拉机,好用得很!”
王铁锤拍拍他肩膀:“哈哈哈!这是好事啊!大柱,咱好好干!咱们在这守国门,老家的人才能过上好日子。”
……
年轻的士兵袁伟正在给家人写信。
他来自华北平原的小村庄。
他信里,用朴实的语言,描述著基地的先进设备。
但是,提到更多的是训练生活。
虽然他能在训练结束后,用灵网设备和家人视频通话,但是,家中的老人不会使用那些设备。
比起便捷的灵网,使用固话和书信,是袁伟经常性的选择。
“爹,您放心,我们在这里训练,过得很好。”
“吃好喝好用好,训练虽然累点,但都是应该的。”
“国家给我们配备了最好的装备,但我们这些当兵的更明白,军人真正的力量,不仅仅是这些装备,更是来自於保卫家国和平的决心。”
……
基地的科研中心里。
工程师们正在测试新一代单兵作战系统。
新一代的单兵作战系统,融合了更先进的灵能技术和生物工程学技术,便捷可靠,续航和火力支持也更生猛。
项目负责人张教授看著测试数据,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这套系统一旦列装,我们的士兵將如虎添翼。”
这天训练结束后,陈爱民把全体官兵集合起来。
大屏幕上正在播放新闻。
华夏宣布成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基金会。
首批投入一千亿元,用於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基础设施。
“同志们!”陈爱民声音洪亮,“咱们手中的枪,不是为了侵略,而是为了守护。”
“守护咱们的百姓,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
官兵们昂首挺胸,眼神坚定,他们知道自己肩负著怎样的责任。
夜深人静时,基地格外寧静,只有巡逻的无人机发出轻微的嗡鸣。
指挥塔上,值班军官注视著雷达屏幕。
屏幕上显示著周边空域的实时情况。
陈爱民独自登上瞭望塔,戈壁的夜空格外清澈。
繁星点点,他想起十年前那个冬天。
他第一次见到李连山时的情景。
那个年轻人说:“司令员,咱们要让华夏站起来,真正地站起来。”
如今,这个愿望实现了,而且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好。
瞭望塔下,哨兵正在交接岗,清脆的口令声在夜风中传得很远。
“口令!”
“和平!”
“回令!”
“发展!”
陈爱民微微一笑,转身走下瞭望塔。
明天还有更多的训练任务等著他呢。
……
长江新桥建设指挥部。
总工程师赵建国站在桥塔顶端。
秋风吹动了他那头已经逐渐白的头髮。
隨著最后一段桥面板吊装到位,整个工程彻底宣告竣工。
看著眼前这一切,这位老工程师眼角湿润了。
这座桥,採用的正是大规模量產的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
强度是钢材的十倍,重量却只有三分之一。
“好!好啊!”
“老伙计,咱们做到了。”他对身边的副总工付大强说。
两人从一九六六年就开始合作。
参与了这十年来的无数重大工程。
副总工付大强同样激动:“这座桥用的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实在太优秀了。”
“老赵,还记得十年前我们连高性能混凝土都要进口吗?”
赵建国点点头,思绪回到了十年前。
那时,他们还在为如何提高混凝土强度发愁。
如今,只是十年而已,却已经用上了完全自主创新研发的新型复合材料。
下方江面上,新型磁悬浮列车正在试运行,它的轨道採用了室温超导材料星璇合金,能耗极低。
银白色的车身在阳光下流光溢彩,能够做到以超过五百公里的时速悄无声息地驶过江面。
“听说下一步要建设真空管道磁悬浮线路,时速可达一千公里。”副总工付大强说。
赵建国望著远去的列车,感嘆道:“这十年发生的变化,比过去一百年还要大。”
两人走下桥塔,来到指挥中心。
这里充满了各种先进设备,全息沙盘、智能监测系统、远程协作平台等等,这些都依赖於灵网的支撑。
工程师们通过这些工具,实时监控著大桥的每一个细节。
“应力监测数据显示,桥体结构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年轻的女工程师报告道。
赵建国满意地点点头。
他记得十年前,工地上的女性工程师还很少见。
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工程建设中来,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创意,这也是社会进步的缩影。
傍晚时分,大桥举行了简单的通车仪式。
没有繁琐的程序,只有建设者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见证这个歷史性时刻。
当第一辆测试车平稳驶过大桥时,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赵建国悄悄走到一边,打开灵脑,给远在国外留学的儿子发送了大桥的通车照片。
通过灵网,消息瞬间送达。
几分钟后,儿子回復道:
“爸爸真棒!我在新闻上看到报导了!”
“同学们都很佩服华夏的工程技术,我长大了也要和您一样当工程师!我爸真帅!”
望著夕阳下熠熠生辉的大桥。
看著儿子的信息。
赵建国心中充满了自豪。
不仅是儿子的夸讚,更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
这不仅是华夏对国外技术的胜利,更是一代工程人梦想的实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