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他並非完全不知此理,只是过於相信对后世歷史的掌握,反而忽视了眼前的事態。
下意识地將其他进士视作了李德林的背景板。
甚至因科举初行,经验不足,尚未想好如何妥善安置、打磨这批新普人才。
此刻被冯子琮毫不留情地点破、质疑,他才骤然惊觉,自己近期的施政重心,確实过度聚焦於李德林一人了。
他脸上的惊讶早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谨慎的思考。
眼前冯子琮的形象似乎与那夜在含光殿內委婉表达对科举疑虑的老臣重叠,又格外清晰地剥离出来。
冯子琮偏向保守,未尝没有些藉此事阻挠、拖延推动清查均田、保护某些利益的心思。
高儼的心念电转。
他的动机或许不纯,但这一次,他指出的问题,却实实在在,针针见血,无可辩驳!
“令公所言——”高儼缓缓开口,声音清晰,“確实有理。是我急於求成,顾此失彼了。”
他坦然承认了自己的疏忽。
御前的空气,因帝王的这份坦诚与自省,而稍稍鬆弛了几分。
冯子琮紧绷的神色也略有舒缓。他今日如此失仪冒进,赌的便是陛下这份明达与器量。
他见高儼听得进去,便也不再穷追猛打,姿態重新恢復了几分臣子该有的恭谨,拱手道:
“陛下虚怀纳諫,圣明烛照。”
高儼摆摆手,语气诚恳:“既如此,令公以为该当如何?”
既然皇帝已认清了问题,冯子琮迅速给出了他早已准备好的建议:
“事已至此,李德林为状元,復授中书侍郎、主理京畿清查,旨意已昭告天下。此乃圣意煌煌,已成定局。若反覆撤回,必大损朝廷威信与陛下威严!”
他语气郑重地强调这一点。
高儼深以为然,有些事情哪怕是打肿脸也得充胖子,这是原则问题。
“至於其余进士之安置、擢用,尚有可为余地!”冯子琮话锋隨即一转。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高儼,此刻的他,精明干练的干臣本色尽显:
“陛下当效仿用李德林之“新”,而非其『重”!可精心择其试卷优、才学实、志虑坚者,不拘一格,授以要紧实务、显要之位。或入台阁学习政务,或派往京畿之外紧要州郡,协助办理清查均田、安抚流民、整顿吏治,使其亲身歷练,展露其才。需使其有实职、有实权、有盼头!”
他顿了顿,补充道:
“需令天下人知,科举非为钦点,李德林非孤例!其余进士亦不乏栋樑之才,正得朝廷悉心培育,日后皆可大用。则人心可安,士气可鼓,科举新政之根基,方得牢固!”
冯子琮的建议可谓老谋深算。
既保全了得皇上青眼的李德林之职,让他继续执行皇帝最重视清查京畿均田之事。
同时,通过任用其余进士,分散对李德林的过度关注,安抚人心,也是在不动声色地为其他进士爭取机会,平衡朝局。
高儼静静听著,心中已然认定。
冯子琮的方案清晰而实用,切中要害。
如今来看,冯子琮的政见较为保守,不希望步子迈得过大。
但是,他仍旧是忠於国家、忠於高儼的。
否则,他是不会直接找上高儼,並长篇大论探討此事,並给出一套合理、务实的解决方案他的眼神逐渐明亮起来,方才的反思化作了新的决策方向。
殿內烛火跳跃,映照著他眼中重新燃起的火焰。
他看向冯子琮,沉声问道:
“令公目光如炬,深谱政务。依你之见,该如何著手?哪些位置可用?何人可以选任?这安置进士之法,当如何安排,方能两全?”
他出此问,意味著已然接受其諫,更期待其进一步献策。
冯子琮心中一振,明白自己的苦心得到了陛下的认可。
他神色一肃,躬身道:
“臣愿为陛下细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