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108章 点明弊处
宫门深锁,烛影摇曳。
含光殿內,高儼伏案批阅奏疏。笔锋在灯下划过,空气中瀰漫著新墨的气息。
他正盘算著如何雷厉风行地展开京畿清查隱田、整顿户籍的行动,李德林已被他视为推动此事的锋锐尖刀。
然而,急促却沉稳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打破了殿內的寧静。
內侍趋前,低声稟报:“陛下,尚书令冯子琮求见。”
高儼笔锋一顿,微微抬首,眼中掠过一丝异。
冯子琮?
在这个敏感的时刻,这位一向对新政持保留態度、讲究稳重的尚书令深夜求见,高儼心中瞬间掠过多种猜测。
是为李德林的任命不满?
还是对即將启动的京畿清查有异议?
依他对冯子琮的了解,他多半会选择在朝议上委婉进諫,或在奏疏中含蓄陈情。
即便反对,也常是隱忍或消极应对。
如此直接登门,不顾仪轨,实属罕见。
“宣。”高儼放下笔,声音听不出波澜。
殿门无声滑开,冯子琮的身影快步走入。
他並未著常朝的官袍,一身简素便服,步履却带著一种难得的疾速与果决。
与平日那份四平八稳的持重相比,此刻他眉宇间凝著一层凝重,目光灼灼,直直迎向御座上的年轻帝王。
他甚至省却了繁文节,拱手一揖后便开门见山:
“陛下!臣夜不能寐,特来面陈!”
高儼不动声色地观察著他,那份讶异被更深的好奇取代。
他示意冯子琮不必拘礼,温声道:“令公深夜入宫,必有急务。坐下说话。”他指了指殿侧的席位。
然而冯子琮並未就坐,反而又上前一步,姿態依旧保持著恭敬,话语却像出鞘的刀,锋芒毕露,再不见往日的谨小慎微:
“臣是为新科进士用人之事,冒死直言!”
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有力,在空旷的大殿內迴荡:
“陛下雷厉风行,行科举之法,破格取士,此乃雄图!殿试取才,亦是佳举!然一一”
他话音陡转,直指核心:
“科举之后,岂能如此用人?!”
高儼的眉峰几不可察地起。这质问的语调,与冯子琮往日形象大相逕庭,他没有打断,静静地看著对方,想看他究竟要说什么。
冯子琮迎著天子的目光,毫无退缩之意,条理愈发清晰地剖陈:
“臣观陛下近日,对李德林一人之拔摧任用,过速过重!点其为状元,已是天恩浩荡,恩宠无双。旋即再破格升为中书侍郎,位尊权重,参与机枢。至此,已可谓圣眷之隆,古来罕有。然犹末止!陛下復委之以清查京畿隱田、整顿户籍之重责!”
他的语气带著强烈的不认同:“此等重任,牵动勛贵豪强之根本,何其艰难!岂能託付於骤然之“新进”?此非独令李德林身陷风尖浪口,亦令新科进士之名,尽为其一人所掩!”
高儼的指节在御案边缘微微泛白。
冯子琮这锋芒毕露的批评,像冰水浇头,让他从重用李德林的急切中瞬间冷静下来。
冯子琮深吸一口气,痛陈利害:
“陛下试想,此次科举,除去李德林,尚有不少寒窗苦读,终得登第之士子!殿试毕,榜文悬,世人皆瞩目状元公飞黄腾达,步步登天。而其余进土,虽有登科之名,却似泥牛入海,入朝以来,或閒置散曹,或分发微职,寂然无声,竟未有半分成色可展!”
他的话语带著明显的遗憾和批评。
“朝廷开科取士,是求天下贤才,非为养李德林一人独秀!陛下对李德林之关注,实已过分!
寒了其余进士之心,亦令天下观望之士,恐生误解一一莫非只有效仿李德林,孤注一掷辞官赴考,方能为陛下所重?若科举仅为成就一人之传奇,非为广开进贤之门,则此法之旨,岂不失其本意?!”
“私以为一一”他斩钉截铁地下了断语,“如此重一人而轻眾人,实不足取!”
冯子琮话语如鞭,抽在高儼心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