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211章 谋后
北伐初,太极殿上,刘义符便提议防范赫连勃勃,往前三万余夏军驻守在杏城,按兵不动,如潜伏在灌木丛中待捕而食的虫。
既然赫连勃勃占据岭北,那隱患已然埋下,深入土壤之中,拔不开,便只能作后手。
昨日朱超石渡河北上,直逼蒲坂而去。
在眾人思付之际,刘义符说道:“尹昭无暇顾及关中,也不愿阻挡大势,沈、檀二位將军曾围蒲坂近一月有余,可见他惟愿守成,有三位將军驻在青泥牵制姚泓,分化的策略已经达到,魏国尚未有回援平阳的动向,与其攻打无关紧要,固若金汤的蒲坂,倒不如攻取攻守兼备之平阳。”
等收復平阳及北,河东便是完整,此后征伐两国,便多了条“路”。
利处显而易见,弊端也很明显,要是夏魏合而击之,两面受敌,情形便相当严峻。
顾忌到夏军大都是骑兵,有汾水相隔,据河守成並不算难事。
哪怕是在夺取秦地之前,以普的国力军土,以一抵二依然游刃有余。
以步卒为主的普军,野战是短处,阵地战是长处。
元嘉年间魏军南下,步骑十万攻悬弧,城內守卒千余人,硬生生相抵四十二天。
让那些作为肉垫炮灰的步卒攻城,捨不得用武装精良的骑兵登城,也就只能捏捏软柿子。
魏军死伤万数未克下一城,拓跋燾气的不行,书信一封至建康,谁知刘义隆冷暴力,视若无睹,使其在这条小道上越走越远。
眾人思绪了一会,一时间未有人出言附和,重心略在秦,至於赫连勃勃,那都是后话。
虽然诸將不放在心上,但今时不同往日,架不住刘义符反覆提及,在庙堂时无人在意其言语,有理有据下,他们若再以年岁资歷为由拒绝,反倒有些牵强。
沈林子离去,与其共攻蒲坂的檀道济深以为然,配酿了片刻,说道:“主公,仆与敬士攻城月余,尹昭老成,欲作壁上观,速克蒲坂绝非易事,依仆之见,令朱將军等转攻平阳,不失为上策。”
“我军前不久才与魏国止战,若再起兵戈,多生事端”王仲德说道:“碗中食未咽,凯锅炉.
局势明朗,可中原的压力还在,此番灭秦,本为取关中、司隶,收復河东,进军夏魏,都不知是多久以后的事,八字还没一撇,战线拉得太长,於国而言,弊大於利。
跟隨刘裕多年的老將,心中期望归期望,天下一统还是太过遥远,如何路身於新朝,谋求爵禄才是正道。
人心复杂,若不得不浅薄划分,无非稳、激两党。
似毛德祖、王仲德这般有了灰白鬢髮的將领,皆是不愿多四起兵戈,一国一国的打,总要比面对各国联军要强,真要逼得太紧,凉夏魏,甚至於乞伏秦都要反普。
此前攻入洛阳时,乞伏炽磐遣使向普称臣,称是要助王师夺取长安,数月下来,一兵一卒都曾见到。
刘义符看向了王镇恶,见其一幅事不关已的模样,显然是对他的计策不大看好。
考虑得失之下,刘裕决断道:“先令超石攻城,若半月不克,便依车兵所言,发兵平阳。”
话音落下,爭议戛然而止。
待到帷慢掀起,隨著眾人相继离去后,帐中只剩下父子两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