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200章 治地
在江秉之的驱使下,五六十名县吏从城中开始,挨家挨户的登记户数。
部分住处一开门,满是尘灰蛛网,稍微转一圈,便能知晓是否住人,有人居住的一一登记在册,无人的便做个记號,待往后分配屋舍。
进展缓慢,將近正午,查探半数不到,直至粮船顺著洛水,停靠在岸旁。
江秉之令眾吏勘清城中所有户后,才能领取粮餉,眾吏听后,犹如打了鸡血般,手脚十分麻利,一个时辰不到,便尽数登记在新册之中,
奉命完成业绩后,江秉之还要吊著他们,抽了十余户核对后,方令吏卒拉著车畜,至河边取粮。
江秉之望著眾人的背影,笑了笑。
今日之事,很好詮释了什么是“天子脚下,首善之地。”
原先眾吏还不愿卖力气,对他保持质疑,待到粮船驶来,顿时识趣。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江秉之对此並不在乎。
治军与治县,其实没有太大分別。
早年担任参军时,他便知適当的赏罚,对鼓动人心有何妙用。
他完全可以在刚至官署时散粮,可那样一来,“驴”便没有了动力,尤其是这些鬆散惯了的老驴。
先前带著江秉之入署的吏卒提著一麻袋的麦粟,上上下下来回在身前掂量,嘴角几乎要咧到耳边上。
有的快步先將粮送回家中,有的將麻袋打开,伸手入內,抓了好几手,见未有掺其他,方才心满意足的拎起。
“午餐过后,你们便到署中去,午后还有事要做,可明白?”
“仆等明白!”县吏高声回应。
眾吏相继离去后,江秉之也隨波逐流的回了官署。
他亲自熬了一小锅麦粥,饭饱后,將旧册与新册摊开在案上,甄別著缺漏。
“八百七十一户,三千五百余口。”看到此处,江秉之“”了一声,眼中闪过一抹晞嘘。
这是他第一次亲赴司隶之地,想在往前,洛阳七朝京师,何等繁盛,户数何其之多?
鼎盛之时,光靠河南拨调的运粮已不足以支撑洛阳庞大人口,要从河北、荆淮等地分。
哪怕这九百户之外还有隱匿,偃师作为京畿县,连千户都未有。
自衣冠南渡后,江南地区,如扬州、三吴等地一县,最次的也有一千五百户以上,富饶之地,
如会稽、豫章等郡,三千户之县亦有。
一县顶上三县,这还是未算田亩的情况下。
这可是天下之中吶!如今与并州、凉州那些一县只有数百户的椅角晃之地有何分別?
虽然有些夸大,但虎牢关以西,人口流失严重,一部分往北跑,一部分往南跑。
简而言之,便是哪里太平往哪里跑,在这基础之上,便是名望了。
中原还是汉人居多,北方拓跋氏到底是胡人,因此大都润到晋地。
往常就有不少秦民想要南下,要不是秦国占据关隘,严加管控,当下偃师县內户数只少不多。
司马睿復国称帝至今正好一百年之久。
三四代人,听一听便足矣了,真要到北方去,他们又不愿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