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0章 天赐良机,沪市急了!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您提到要在多个领域加大投资,这让很多地方都坐不住了。”
他顿了顿,观察着林浩然的表情,继续道:“就在昨天,沪市那边的同志,通过正式的渠道,向我们表达了非常诚恳也非常迫切的愿望——他们热切希望林先生能在离开内地前,拨冗前往沪市考察指导工作。”
其实,除了沪市之外,其它许多省份也同样都坐不住。
只不过,考虑到如今刚刚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最好还是优先发展一些带有地理优势的地方,太着急全面发展,肯定是行不通的。
因此,最终官方这边只提了一个沪市。
林浩然微微一动,一丝难以抑制的狂喜瞬间掠过心头。
但被他强大的自制力迅速压下,面上只流露出适度的惊讶和思考状。
沪市!
华夏未来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东方的超级大都会!
这座远东明珠,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虽然依旧是国内经济的领头羊,但比起它未来那吞吐全球、辐射四方的格局,此刻无疑还处于潜龙在渊的阶段。
他知道,未来的浦东将平地起高楼,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将焕发新生,这里将成为资本最活跃的舞台。
他心中那幅庞大的商业版图,沪市本就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拼图。
然而,不同于在粤省鹏城、羊城、莞城等地他已落子布局,对于沪市这块宝地,他虽有觊觎之心,却因时机和政策尺度的考量,尚未正式介入。
他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能让沪市主动伸出橄榄枝、政策更为倾斜的契机。
如今,这个契机来得竟以如此之快,沪市那边主动请求!
这不亚于瞌睡送来了枕头,简直是天赐良机。
“沪市?”林浩然故作沉吟片刻,眉头微蹙,仿佛在权衡行程,“我确实久仰沪市大名,改革开放的前沿重镇。只是时间安排上……”
他自然不能表现得过于急切,仿佛随时可以更改行程。
适当的矜持,是维持身份和增加谈判筹码的必要姿态。
太过于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会被珍惜。
这个道理,在商业谈判乃至更高层面的交往中,同样适用。
而且,投资内地,除了自身对内地的情感之外,同样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这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冲突,反而是相辅相成。
只有实现双赢,合作才能长久,布局才能稳固。
单方面的付出,肯定是不可能持久的。
他必须让内地知道,他林浩然的投资,是带着诚意和远见的战略投入,而非简单追逐短期利益的投机行为。
这位专员是何等人物,见林浩然并未一口回绝,立刻捕捉到了其中的松动。
于是他笑着补充道:“林先生放心,沪市同志说了,一切以你的时间和方便为主,他们随时恭候大驾。而且,沪市的潜力,上头也是寄予厚望的。
那里不仅基础雄厚,人才荟萃,更是我们面向太平洋、连接世界的桥头堡。
林先生在南边的事业有声有色,如果能将成功的经验、雄厚的资本和对国家发展的坚定信心,同样投入到沪市这片热土上,那将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啊!
也是对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持。”
这番话,已将“目的不言而喻”点得相当透彻。
沪市急了。
看到林浩然在京城收获的超级大礼包和巨大的声誉效应,更看到他公开承诺的十亿美元投资大蛋糕,尤其是粤省、京城之外再无动静,这位拥有庞大资本和超前眼光的“爱国港商领袖”自然成了沪市急需争取的关键人物。
当地主动请求,意味着谈判桌上,林浩然将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在土地使用、税收优惠、行业准入乃至像王府井那样的特殊政策支持上,都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您言重了,‘指导工作’不敢当,作为看好内地未来、决心与内地共同成长的一份子,了解沪市、寻找合作机会本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林浩然脸上的“犹豫”终于化开,换上了爽朗而坚定的笑容:“既然沪市方面如此盛情,您也亲自转达,我再推辞就显得不识抬举了。
粤省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沪市则是未来腾飞的龙头,投资祖国,怎能厚此薄彼?
请您转告沪市的同志,我接受邀请,即刻调整行程,今天就飞沪市!”
“好!太好了!”对方闻言大喜,拍案而起,脸上笑容更盛,“林先生果然雷厉风行,心系大局!我这就通知沪市方面,让他们做好接待准备。
相信您的沪市之行,一定能取得丰硕成果!”
送走心满意足的体改办专员,林浩然转身,眼中精光闪烁。
他立刻对刘晓丽下达指令:“通知机组,目的地改为沪市虹桥机场,即刻申请航线,越快越好。”
“是!林先生!”刘晓丽看向林浩然的眼神中流露这崇拜之色,她清脆应道。
她即便不懂商业,也知道林浩然板这毫不犹豫的应允,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机遇。
前往沪市,意味着老板在内地的投资版图将进一步向内地经济的核心地带扩张。
仅仅两个小时后,林浩然的私人湾流飞机便从首都国际机场呼啸升空,划破京城秋日高远的蓝天,向着东南方向,那座即将迎来非凡命运的东方明珠——沪市飞去。
机舱内,林浩然没有像往常一样闭目养神。
他透过舷窗,看着下方逐渐变得模糊的华北平原,思绪却已飞到了黄浦江畔。
前世今生关于沪市的记忆碎片在脑海中翻腾:外滩的钟声、南京路的繁华、浦东的荒滩奇迹、陆家嘴的摩天森林……
他知道,此刻的沪市,虽然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工业基础,但城市面貌远非后世可比。
基础设施落后,浦西拥挤,浦东更是大片的农田与低矮房舍。
然而,正是这看似“落后”的景象下,孕育着改天换地的巨大能量。
他完全可以抓住这个政府主动邀请的窗口期,成为沪市未来辉煌蓝图的早期重要参与者甚至塑造者之一。
“晓丽,”林浩然忽然开口。
“林先生,您吩咐。”刘晓丽坐在林浩然的对面,恭敬地说道。
虽然本身她只是一名舞蹈演员,担任这个‘贴身秘书’不过是临时性决定。
可跟随林浩然身边时间长了,她已经逐渐适应了这个角色,并且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
“沪市不同于京城,京城是政治文化中心,我们的根基尚浅,行事需低调谨慎,以树立形象、建立高层联系为主。
而沪市是纯粹的商业沃土,龙蛇混杂,机会多,风险也大,你作为我的‘贴身秘书’,要更敏锐,记住你的身份,谨言慎行,但也不必过于拘谨,该展现我们实力的时候,要自然流露。”
“是!我明白,林先生,我会时刻谨记您的教诲,多看、多听、多想、少说。”刘晓丽郑重地点头,将林浩然的每句话都刻在心里。
哪怕这个秘书只是暂时性的,她也希望自己能表现得好一些。
飞行时间比京城到香江短了许多。
当飞机开始下降,透过舷窗,已经可以看到蜿蜒的黄浦江和西岸星罗棋布的城区。
与京城庄严规整的布局不同,沪市的轮廓显得更加紧凑而充满活力,苏州河汇入黄浦江,划分出浦西的繁华与浦东的相对静谧。
这让林浩然不禁想起沪市的一句老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可想而知,如今的浦西与浦东之间显著的居住条件和发展差距有多大了。
飞机平稳降落在虹桥机场。
舱门打开,林浩然步下舷梯。
一股湿润的、带着淡淡江水气息的秋风扑面而来,与京城秋日的干爽截然不同。
眼前的景象,虽不及京城停机坪那次国家级的超高规格,但同样热烈而隆重,尽显沪市作为经济重镇的务实与效率:
数位沪市的核心领导亲自在舷梯下等候,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
他们身后是相关委办局如计委、外经贸委、建委等的一把手或重要副手,阵容齐整。
“热烈欢迎著名爱国港商、林浩然先生莅临沪市考察指导!”的红色横幅在接机区格外醒目。
一排崭新的黑色进口轿车静静地停在一旁,旁边还有负责引导的开道警用摩托车。
当林浩然从飞机上下来的时候,沪市本地的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几家重要报纸的记者早已架好设备,镜头纷纷对准了林浩然。
闪光灯此起彼伏。
没有繁琐冗长的机场欢迎仪式,副市长快步上前与林浩然热情握手:“林先生!一路辛苦!欢迎您来到沪市!一路风尘,我们先安排您到酒店休息,具体行程再详谈。请!”
话语简洁高效,透着一股海派作风的利落。
“感谢各位领导盛情相迎!沪市一直是我心驰神往之地,今日终于得见,倍感荣幸!”林浩然与各位领导一一握手,笑容真诚而富有感染力,应对得体。
刘晓丽紧随其后,保持着优雅得体的秘书仪态,面对镜头和领导,既不怯场,也不逾矩。
在副市长和主要领导的陪同下,林浩然一行人迅速通过贵宾通道,坐进了等候的车队。
没有警笛长鸣,但开道的摩托车有效地引导着车队驶离机场,向着市区飞驰而去。
坐在舒适的车内,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城市面貌。
略显陈旧的工业厂房、大片待开发的土地、逐渐密集起来的具有鲜明石库门或老洋房特色的居民区、以及远处外滩方向若隐若现的古典建筑轮廓……
这一切都清晰地告诉林浩然:这是一个充满活力但迫切蜕变的大都市。(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