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孙传庭走到悬挂的巨幅舆图前,用手指划拉着从山海关到宣府、大同的那条漫长防线。
“陛下,诸公,请看。”他声音沉静,却字字千斤,“蓟镇额兵八万,宣、大合计十二万,昌平一万五,加之新练京营五万。总计,二十六万五千人。”
他的手在漫长的边墙上一拍:“可这防线,蜿蜒何止千里?隘口繁多,防不胜防。建奴若是集中精锐,攻其一点,我军分兵把守,则处处薄弱;若聚兵机动,则门户洞开!”
他这话,说得堂上众人都沉默了。是啊,兵看着不少,可撒在这公长的防线上,就跟撒胡椒面一样。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牛金星,此时轻轻咳了一声。他是翰林清流,参赞军务不久,但眼光毒辣。
崇祯看向他:“牛卿有何见解?”
牛金星躬身一礼:“陛下,王、杨、孙三位所言,俱是实情。臣观之,我大明所患者,非仅建奴之悍勇,实乃其举国皆兵,力出一孔,可聚可散,灵动异常。而我天朝,幅员万里,需守之处太多,难免分兵耗力。此乃国势之困,非纯赖良将精兵所能易也。”
他这话,算是点到了根子上。建奴是拳头,攥紧了打人;大明是巴掌,得摊开了防守。
所有人都看向了崇祯。难题摆在这儿了,怎么解?
崇祯当然是有办法的!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慢慢站起身,踱步到那幅巨大的《北直隶舆图》前。他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顺天、永平、保定、河间这些畿辅重地上。那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府、州、县、卫、所,还有无数的村镇名字。
他忽然转过身,脸上没什么激动的神色,目光缓缓扫过堂上每一位大臣。
“诸卿之忧,朕知道了。”他开口,声音平稳,胸有成竹,“守这万里边墙,不能光指望那二十六万五千官军。官军,是锋刃,是拳头,得用在最关键的时候,跟建奴拼命!不能当成看家护院的狗,撒得到处都是!”
他伸出手指,重重地点在舆图上,划过北直隶的广阔地域。
“朕思来想去,唯有发动士绅,巩固根本!”他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将这北直隶八府之地,特别是顺天、永平、保定这些近边的州县、村镇、乡野,统统都变成我大明的铜墙铁壁!”
他停顿了一下,看着众人有些愕然的表情,语气变得深沉起来:
“以往,有了虏情,朝廷便是加饷、增兵。担子,最后都压在了小民身上。可那些享有优免的士绅呢?田连阡陌,家资巨万,却安享太平,于国事何尝有半分担当?”
他话里的意味,已经很明显了。要宰士绅了!
在场的除了曹文诏、李鸿基外,全都是地主阶级士大夫,心里都是一凛。
崇祯的声音陡然扬起:“国之不存,士将焉附?”
“是时候了!”他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道,“轮到北直隶的士大夫们,挺身而出,登高一呼,为国献忠了!”
崇祯不给众人消化的时间,径直说出了他的方略:
“朕意已决,在北直隶,特别是近边州县,广办团练!由朝廷择选干练之臣,总理团练事务。责成各府州县,由地方士绅牵头,民间自办!寓兵于农,农闲操练,保境安民。”
他一条条说出好处:“如此,一不耗太多国帑,可缓加饷之困;二可使虏寇入塞,处处皆壁垒,步步是荆棘,难以长驱直入劫掠;三则朝廷精锐可集中起来,伺机与敌决战!”
最后,他目光扫过众人,语气意味深长,点明了核心:
“办团练,要粮饷,要器械,要号令统一。这,就需要地方的士绅们,出钱、出粮、出力!乃至……遵从朝廷派下的团练大臣号令,这亦是他们报效君父、保全桑梓,向朝廷献忠的时候!朕,要看看他们的担当!”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