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176章 两党合作, 搁置争议,联手欺君(第二更)
崇祯二年的七月十五,天还没亮透,紫禁城的东阁里就已经坐满了人。
首辅黄立极坐在上首,眼皮耷拉着,像是没睡醒。底下,六部的堂官,各衙门的勋戚,科道的言官,黑压压一片。空气里飘着檀香味,可压不住那股子沉闷。
今天要廷议的问题,可真是少有的能让朝廷中的两党都一致的当然是一致反对!
没错,就是反对!
虽然在后来的历史上,办团练办出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那等人物。但是吧那些没有当上“国藩”、“鸿章”、“宗棠”,而是承担了代价的士大夫们,可就不赞成了。
况且,现在长城防线看着还牢靠,建奴都还没来呢,办团练,是不是早了些?
当然了,早办晚办不是问题,问题是办团练的代价谁来付?
徐应元缩在东阁外的角落里,尖着耳朵,听着里面的动静。他是司礼监的秉笔,兼着东厂的提督,今儿个的廷议,皇爷让他来听着。
黄立极清了清嗓子,开口了,声音干巴巴的。他把皇上的意思说了,就是要在北直隶八府办团练,让士绅们出钱出力,保境安民。他说如今建奴在大宁扎了根,京畿防务吃紧,官军不够用,得靠百姓自保。
话还没说完,底下就起了骚动。
钱谦益第一个站了出来。他是礼部侍郎,东林党里的清流领袖。他袖子一甩,引经据典,从唐朝的藩镇说到本朝的祖制,说这兵权是朝廷的根本,怎么能下放到地方?还说这是“与民争利”,是“驱民为盗”。
顺天巡抚李邦华立刻接上话茬。他原是兵部侍郎,最近才转到顺天巡抚任上,北直八府之中,顺天、永平二府都归他管。所以今儿的廷议,也把他叫来了——毕竟顺天八府中,就这两个府挨着长城,要办团练,当然是这二府最关键。
他一张口就说北直隶这几年收成不好,百姓肚子都吃不饱,再加派团练饷,非逼出民变不可。他话说得重,脸上是一副为民请命的忠直模样。
科道言官们像是得了信号,你一言我一语,都说此事万万不可。声音越来越大,嗡嗡响成一片。
黄立极看着底下,没说话。他看了一眼兵部尚书王在晋。
王在晋算是帝党的人,在清华园里是点了头的。可这会儿,他皱紧了眉头,只说是办团练千头万绪,粮饷、器械、编练,样样都难,不是一天两天能办成的,怕耽误了正经防务。
户部尚书毕自严“必哭穷”更干脆,直接哭起穷来。说太仓库里能跑老鼠,辽饷、剿饷都支应不过来,哪还有银子办团练?
工部的李从心,刑部的薛贞,这俩不仅是帝党,而且还是魏忠贤提拔上来的,是帝党中的阉党,照理应该和东林君子唱反调的。可是今儿却难得附和起了钱谦益、李邦华的话。
孙承宗在原本的历史上,倒是临了组织高阳县的百姓抗了回清——但那是在清军杀到家门口了才临时抱佛脚的,现在后金还远呢,要提前办团练.这事儿可遭人恨,那是当士林公敌啊!
至于武清侯李诚铭和英国公世子张之极这些勋贵,更是眼观鼻,鼻观心,像庙里的泥塑木偶。
黄立极心里叹了口气。他知道这事难办,其实他自己也不想办。可皇上却把难题甩给了他,他只能硬着头皮上。现在嘛,大家都一致了,他也只能说诸位言之有理,此事体大,还需从长计议了。
廷议就这么散了,什么也没议出来。
徐应元在外头听得真切,心里咯噔一下。他不敢耽搁,一溜小跑,就往永和宫去了。
永和宫里,倒是另一番光景。
窗户开着,有点小风,比外头凉快些。崇祯歪在软榻上,看着挺自在的。刘月英坐在旁边一个小凳上,正拿着一本册子,轻声细语地说着话。
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忠贤和秉笔太监王承恩,一左一右,垂手站着。
“……皇爷,福建郑家那边回了话,愿意出船十艘,入股两成。澳门佛郎机人的理事官也递了帖子,想面圣详谈,还说他们可以替咱带路。货单也拟了个大概,茶叶、瓷器、绸缎、白都是大头,贩回来的则主要是燧发枪,长枪、短枪都有……”刘月英的声音清脆,条理清楚。她说的是“大明欧罗巴特许贸易公司”的筹备事宜。
崇祯听着,偶尔点点头。这事是他让刘妃牵头办的,她家里是海商,懂行。
“眼下诸事还算顺遂,”刘妃合上册子,笑了笑,“就是缺个能总揽全局的掌总之人。皇爷,这可是个大买卖,得有个像三宝太监郑公公那样压得住场面的人物才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