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这是拿“己巳之战”考李自成了!
洪承畴沉思片刻,先开口:“陛下,臣之策,在于‘重点布防,纵深预警,固守待援’。其一,据地形与敌情,判明敌最可能突破之数处隘口,如大安口、龙井关,预置精锐,加强火器。
其二,广派夜不收远出塞外,联络忠顺蒙古部落,力求尽早探明敌军主攻方向。
其三,一旦某口被破,不急于野战浪战,命守军退守最近之坚固州县城池,如遵化、三屯营,层层阻滞,消耗敌锋。同时,飞檄宣大、辽镇精锐勤王,向京畿靠拢,最终合围深入之敌于坚城之下。”
崇祯点点头,这法子,稳当,是正兵。
说不上能赢,但是不会输得太难看。
轮到李鸿基了。他盯着地图,眼睛像刀子一样,似乎想把那长城线刮下一层皮来。“陛下,洪部堂的法子万全。但末将以为,太慢!等敌破口,再层层退守,沿途百姓遭殃,京畿震动,军心怕也散了!”
他手指重重地点在辽西与大宁之间的区域,声音带着一股狠劲:“末将的笨办法是:不等他来,额先去揍他!”
“黄台吉要绕道蒙古,大宁就是他必占的窝!他现在正忙着往大宁运兵、运粮、赶奴才!咱们不能干看着他把大宁经营成铁桶阵!”
“俺请率一支精兵,不需多,三五千精锐马队就行!一人双马,带足火雷箭矢,从蓟北找个口子悄悄潜出去。直接奔袭大宁!”
“到了地头,不跟他守军硬碰。就专挑他的软肋打:烧他刚运到的粮草!冲散他正在安置的包衣奴才!袭击他往来的小股车队!把他大宁周边搅个天翻地覆,让他没法安心准备!”
“额就像个蚊子,叮得他浑身不自在,睡不着觉!这就能为咱们加固边墙、调兵遣将,挣来不知多少时间!”
洪承畴听着,眉头紧紧锁成了一个疙瘩。这已不是冒险,简直是孤注一掷的赌博!几千精骑深入敌后,孤军无援,稍有不慎便是全军覆没。这李鸿基,胆子也太大了!
屏风后沉默了更长时间。崇祯的声音终于再次响起,比刚才更加低沉,似乎每一个字都经过了仔细的权衡:“奔袭大宁……先发制人……二卿之策,一稳一奇,朕已了然。”
说着话,崇祯就看了眼一旁的王承恩。
王承恩会意,轻轻击掌。侍立两侧的小太监们立刻上前,将那扇沉重的紫檀木屏风缓缓移开。
崇祯皇帝端坐于椅上的身影,再无遮挡地出现在李鸿基面前。烛光映照下,年轻天子的面容清晰可见,目光如炬,正落在李鸿基身上。
李鸿基心头狂震,几乎是本能地,“噗通”一声双膝跪地,以头触地,高声道:“末将李鸿基,叩见陛下!”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他终于得见天颜,而且是在如此近的距离。
崇祯也在仔细打量这个上上辈子逼着他“上树”的大贼头,只见其身形魁梧,浓眉大眼高额骨,一脸络腮胡,眉宇间有一股压抑不住的彪悍之气。
崇祯再次开口,声音温和:“李鸿基。”
“末将在!”
“汝今日两番推演,攻坚之策,奇正相合;守御之论,胆识过人。虽兵行险着,然锐气可嘉,颇合朕整顿武备、主动进取之心意。”崇祯顿了顿,目光扫过一旁的洪承畴和孙传庭等人,最终又回到李鸿基身上,“朕,准你通过清华之试。”
这就考上清华了!
李鸿基猛地抬头,难以置信地望向皇帝,随即又赶紧低下。
崇祯脸上露出一丝极淡的笑意:“自今日起,你便是朕之清华讲武堂第一期生,是朕的学生了!望你恪守臣节,勤学苦练,他日为国朝柱石,莫负朕望!”
“末将……学生李鸿基,谢陛下天恩!定当竭尽忠诚,肝脑涂地,以报陛下知遇之恩!”李鸿基再次重重叩首,声音已是哽咽。这一步登天之感,让他浑身血液都沸腾起来。
“起来吧。”崇祯摆了摆手,“明日自有章程下发。你好生准备,讲武堂的开堂第一课,朕,亲自来讲。还有,以后不要称呼朕陛下,太见外,就称呼朕校长吧!”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