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169章 崇祯:自成啊,以后就叫朕“校长”吧!(求追订,求月票)
清华园,挹海堂。
地上那幅巨大的山海关舆图,像是把千里之外的险关要隘搬到了眼前。城池、山川、河流,都用木块和小旗标得清清楚楚。崇祯皇帝穿着常服,坐在一道紫檀木屏风后面。孙传庭和杨嗣昌一左一右陪着,大气也不敢出。
兵部右侍郎、协理京营戎政孙传庭微微侧身,低声道:“陛下,已考较过三场了。都是哨官、队官里头识文断字、有些机变的。”
崇祯“嗯”了一声,目光透过屏风的缝隙,落在外面那个穿着崭新靛蓝号服、却显得有些局促的军官身上。“下一个,就是那李鸿基?”
“是。”孙传庭答,“此人在山西有阵斩王逆之功,但性子野,是个刺头。”
崇祯没再说话。他看见主考官,前几日才来京述职的陕西巡抚洪承畴,对李鸿基微微颔首。
洪承畴操着一口听起来有点费劲儿的福建口音官话道:“李百户,推演开始。你率步骑十万,自京师而来,前锋已抵近山海关以西。军令:收复山海关,攻入辽地。我,洪承畴,坐镇山海关,拥兵四万,关外尚有精锐援军可随时驰援。关城险固,你有何策破之?请布阵。”
这一题,当然是崇祯亲自出的,专考李自成!
李鸿基盯着那地图,宽大的额头上已经开始冒汗了!
他手指虚划着关城、北边连绵的山脉,嘴里嘟囔:“硬碰这天下第一关?十万人填进去怕是也听不见响……关外还有援兵,额要是顿在城下,岂不成了饺子馅儿?”
崇祯听见他的言语,心说:不会了吧?一片石之战,这可是上回把你难死的“大题”!
“有了!”李鸿基猛地抬头,手指戳向地图北边:“洪抚院!末将不改军令,但要换个打法!额绝不主力强攻山海关!”
“额的对策是:放开大路,占领高墙!”
“其一,派偏师数千,广布旌旗,日夜鼓噪,佯攻关城,吸住您那四万守军,让您不敢轻易动弹。”
“其二,俺亲率主力,不走路,直接北进,抢占燕山靠长城这一溜制高点,比如角山、首山!凭高筑垒,架上炮,底下啥动静都看得清!您要敢派兵出来,俺半道就能打他个埋伏!”
“其三,关键一招:立刻分一支精骑,北出长城口子,疾奔控制大宁城!拿下大宁,就卡住了辽西走廊的腰眼儿!到时候,俺主力占住高地,偏师扼住大宁,好比一把钳子。不仅您关外援军的后勤受俺威胁,俺还保着一条能往辽河那边广阔天地迂回的路子。攻守可就易形了!是您要担心俺从大宁杀出来抄后路,还是您敢倾巢出关来啃俺的山头?”
洪承畴原本平静的脸上,透出几分真正的讶异。他沉吟片刻,开始移动代表援军的棋子:“善。若如此,本官不会坐视大宁失陷。当命关外援军分兵疾进,与你争夺大宁。同时,山海关守军亦可伺机出击,攻你筑垒未稳之山头.”
两人就在地图上你来我往。李鸿基的应对还有些生涩,可那股子非要抓住战场主动的狠劲,让洪承畴越推演越是心惊。也让屏风后面的崇祯越看越觉得有戏——虽然这二位都没什么实战经验,都只在纸上谈兵。但是那道“一片石之战”的题目却是还没有发生的真实战例,是极有参考价值的。
而李自成这回的解题思路可以说是近乎完美了!
历史上他要是这么个打法,多尔衮能不能进得了关就两说了。可惜啊,历史上并不知道吴三桂投了建奴——这就是他的政治水平不足了。要不然猜都能猜到.吴三桂那货要不是找好了下家,怎么可能倚着山海关屁大的地方和几乎得了天下的大顺对抗?
推演终了,局面胶着。洪承畴看向屏风方向,声音沉稳:“陛下,李百户此策,深得战场机变之妙,化被动为主动。非深谙地理、通晓虚实者不能为。”
屏风后的崇祯那是相当满意的,这个李鸿基,果然是个天才型的军事家,值得好好培养不过还得想个法子把他笼络成大明朝的自己人。
他深吸一口气,示意身旁的王承恩。
王承恩尖细的嗓音响起:“洪巡抚,李百户。陛下有旨,再设一局。”
又有两个小太监抬上一卷更大的舆图,哗啦一声铺开,是蓟镇到宣府一带蜿蜒曲折的长城防线。
崇祯的声音从屏风后传来:“洪卿,李百户。方才考的是攻坚,现在考守御。你二人,同为守方。”
“假设建奴大汗黄台吉,亲率八旗主力,联结蒙古,不从辽西来,而是绕道千里,出现于蓟北边墙之外。”
“我方兵力有限,防线漫长,处处皆备则处处皆弱。你二人,有何方略可保京畿无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