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又要搞折色制度?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327章 又要搞折色制度?
纵观历朝历代,大明官员们的俸禄,是出了名的低。
由于太祖皇帝出身元末乱世,亲眼目睹了元朝官吏的腐败,所以才定下了薄俸的基准,以约束各级官员。
老朱认为官员有田有禄,足以养家糊口,不应追求奢侈生活。
以洪武二十五年定例,正一品官员年俸1044石禄米、正七品 90石、从九品 60石。
这一基准参考了唐代“职田加禄米”、宋代“正俸加职钱”的下限,名义上基本能满足官员基本家用。
但问题是,这仅仅是名义上。
从永乐朝开始,朝廷开始推行“折色”制度,即将部分禄米,折算成其他物品或宝钞发放。
众所周知,永乐时期,是大明航海技术冠绝全球的时代。
郑和舰队七下西洋,从南洋、印度洋带回了巨量的胡椒、苏木、檀香等香料。
朝廷将这些香料折算给官员,一方面消化了库存,另一方面也节省了财政开支。
这么做,虽然朝廷节省了开支,但下面的官员们可就苦了。
香料的市场基本都在欧洲,大明对于香料的需求,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短时间内出现的大量香料,远远超过了国内市场的正常需求,导致香料价格暴跌。
官员们拿到香料后,无法像米、布那样,轻易能在市场上出售,更不能直接用于日常生活。
宝钞就更不用说了,基本已经形同废纸。
这就导致了官员们的实际收入,大打折扣。
到了明中后期,由于一条鞭法改革、以及外部白银停止输入,大明的物价更是飞涨。
以一个正七品知县为例,名义上的年俸换算下来,不过几十两银子,而且还经常拖欠。
靠这点儿俸禄,想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就已经很困难了,更别提养活衙门里的吏员了。
知县号称百里侯,一方父母官,下面至少都养着百十来号基层工作人员,才能保证基本的政务通畅。
没有俸禄,但又要养活这么多人,那该怎么办呢?
只能贪腐了。
许多原本尚有操守的官员,在现实压力下,也不得不随波逐流,想方设法捞取好处。
吏治腐败的种子,早在制度设计之初,就已经被种下了。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江瀚占据四川之后,一方面以铁血手段严厉打击贪腐,狠狠杀了一批贪官污吏;
而另一方面,他也初步上调了各级官员的俸禄,但也只是取消了折色制度,改为全额发放禄米。
自此,整个四川的官场风气才有所改观。
但文官们整体的收入,相比于武将群体,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
毕竟身处乱世,江瀚也很清楚,只有麾下兵将才是自己的基本盘,所以他向来是不吝赏赐。
对于一些原本拥有大量田产、商铺的官员家族来说,在江瀚推行“清丈田亩、均田分地”等政策后,财产早已大幅缩水。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龙安府的王家和薛家。
别看这两家的家主,现在都身居要职;但王家和薛家,当初可被江瀚折腾得够呛。
不仅家中浮财上交了大半,而且最为核心的土地资产也被统统收归官府所有。
虽然按政策,他们两家也分到了不少田地,但比起从前那种躺着收租的日子,简直是天壤之别。
对于薛家和王家来说,现在的俸禄,其实也才堪堪够用而已。
因此,当听到汉王亲口宣布要涨俸禄的时候,在场的文官们个个都兴奋不已,充满了期待。
看着殿内众人的神情,江瀚微微一笑,朝着侍立一旁的两名内侍使了个颜色。
两人会意,躬身低头退下丹陛,并从大殿一侧分别端来了两个托盘,稳步走到了大殿中央。
在场的文武见状,心中有些诧异。
这是干嘛?不是说涨俸禄吗?
可不等他们发问,内侍便揭开了覆盖在托盘上的红布。
众人踮起脚尖,伸长了脖子向前望去,只见托盘内,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堆崭新的钱币和票证。
这正是冶铁司最新造出来的铜币和银币、以及泉通司印成的粮票、布票样品。
看着眼前形制新颖的钱币与票证,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仔细打量着。
江瀚见状,适时开口解释道:
“诸位,你们现在看到的,便是本王命工部新制成的钱币与官票。”
“本王想以此新钱,逐步更替市面上混乱低劣的旧钱。”
“大家不妨传看一番,见识见识工部大匠们的手艺。”
“在场的都是国之栋梁,有什么意见和见解,大可畅所欲言。”
说罢,他挥了挥手,示意内侍上前一步,将托盘上的新钱分发下去。
两位内侍按照文武队列,一左一右,将成套的新钱、票证样品呈上,供众人仔细观赏。
官员们则依照品级,小心翼翼地接过新钱,放在手里仔细端详起来。
与此同时,江瀚则兴致勃勃的介绍道:
“依诸位所见,新钱主要分为铜币与银币,面值从一文到十两不等。”
“这都是工部冶铁司,采用最新的技术制成的,其形制规整、图文清晰、端庄大气。”
“不仅如此,新钱还采用了最新的防伪技术。”
“诸位请看,在所有钱币边缘,都有一圈细密且均匀的齿纹。”
“这不仅极难仿造,而且还可以有效防止民间私自剪边、熔铸重炼。”
随着江瀚的介绍,众人纷纷将钱币举起,不停地摩挲着边缘那圈细密的齿状纹路。
感受着手上的独特触感,又看了看币面上的干净利落的文字,在场的众人无不连连点头,交口称赞。
“好!此钱制作精良,远胜朝廷制钱!”
“王上英明!有了这圈齿纹,民间小作坊确实难以仿造,伪钱劣币定能大大减少!”
“正是此理!小工坊没能力仿,大工坊没胆子造,必定能遏制民间私铸之风。”
“只需要严格控制铜料,并辅以严刑峻法,敢有私铸者直接夷其三族!”
“我看谁还敢铤而走险!”
听着殿内传来的议论,江瀚抬手虚按,继续讲解道:
“至于旧钱回收、新钱兑换、以及日后货币流通管理等一应事务,本王打算新设一专门机构管辖。”
“这一部门暂时命名为‘泉通司’,由刑部主事薛志恒统领,全权负责。”
此话一出,在场的文武官员心中一惊,纷纷扭头看向了队列中的薛志恒。
这姓薛的平时不显山不露水,怎么突然入了王上的法眼,得以负责如此重要的部门?
感受着众人投来的目光,薛志恒不由得挺直了腰杆,心中暗喜。
一帮不懂商事的土包子,将来泉通司肯定还有大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