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愿意去靖州、东宁二省去当知县、县丞、主簿的士人,只要有秀才功名,就可自荐吏部,参加考试后择优选用。”
“愿意去二省当知府、同知、通判的士人,只要有举人功名,也是择优选用。”
“愿意去二省当教师的士人,五年之后以八品官员选用。”
“凡是去二省经商、捕鱼、开垦庄园等人,免除五年赋税…”
“移民所生子女,只要三岁而不夭,官府赏银二两,帮助抚养…”
“二省之新老移民,一律免除人丁税…”
朱寅这一整套移民优惠政策,可谓诚意满满,考虑的周到备至。移民所有的后顾之忧,全部照顾到了。
对于失去土地的流民和佃农而言,这是个梦一般的希望!
就算华夏人安土重迁,可朱寅相信,这道诏书一下,整个南方愿意移民二省的穷苦百姓,三年之内起码有百万之众。
最少百万汉人移民到两省,不出二十年,两省就是真正的汉地!
这道诏书一下,果然内外轰动。很多人都没想到,摄政太傅居然为大明带来了两个省的疆土,还要大举移民海外!
移民海外开荒要很多钱粮。朱寅和徐渭、宁采薇算过,每移民一人,朝廷就要费二十两的成本。
如果朝廷三年内移民一百万出海,就要费两千万的银子。平均每年七百万两,这是一个极其沉重的负担。
以大明的财政,本来根本不可能实施这么巨大的移民计划。
可是朱寅这次又发了大财,十分土豪,根本不怕钱!
奢氏、安氏都是历史悠久的大土司,积累了惊人的财富。两大土司被抄家,永宁、水西的大小贵族头人,也全部被抄家。
登记造册抄没入官的贵族私产,总共加起来有白银(含银器)一千四百三十万两、黄金(含金器)六十八万两、耕牛十三万头、骡二十二万匹、大象四百余头、良田一百八十余万亩。
其他粮食、珠宝、店铺、房屋、矿产、器物等,价值难以评估,可能折银几百万两!
朱寅灭了两大土司发的横财,其中光是金银,就折合白银两千万!
永宁、水西大小贵族积累数百年的财富,一下子便宜了朱寅。
当然不是便宜朱寅私人,而是便宜了他的南京朝廷。
除此之外,还有一笔天大的横财:三四百家造反官员的私产!
根据虎牙的汇报,所有动产和不动产,价值估银最少八千多万两!只会少估,不会多估。
其中光是动产中的金银,就折合白银超过三千万两!
不动产中,良田多达六百万亩!
被抄家的官员中,最有钱的是华亭徐氏,也就是徐阶家,属于江南顶级士族,也是这次被唯一抄家的顶级士族。
仅徐氏一家,就抄出金银四百多万,良田三十万余万亩。字画、珠宝、古董无算!
加上之前抄没南方各税监的银子还没有完,南京国库的存银,差不多六千万两!
这是什么概念?
大明自从开国以来,最富裕的时候,国库加内帑也没有这么多。武宗抄没刘瑾家产的那一年,也只有这个数字的一半!
这还只是银钱,还不算价值数千万的的良田,以及数百万石的粮食!
存银、存粮、官田,一下子成为最富裕的时期!
可见如今的南朝国库,在朱寅猛如虎的操作下,发了多大的横财。
国库中六千万两抄家银子,朱寅还在乎移民海外要钱?
户部官员统计出来数字,简直要对朱寅五体投地。国库这么多钱,户部的官儿也太好当了吧?
各项统计数字报告给宁采薇后,这个商业奇才心中很不是滋味,都有点自闭了。
她十年苦心经营,将宁寅商社做成华夏最大的商业集团,可是她靠商业手段赚取的银子,至今也只有一千多万。
可是靠着武力抢劫和抄家,发的横财却有一亿多(含不动产)!是商业手段的十倍!
…
腊月初八这天,再次天降大雪,家家户户喝腊八粥。
宁采薇和宁清尘带着婴宁,躲进府中最温暖的暖阁,惬意无比的猫冬。
在外面喝饱了风雪的朱寅回到府中,来到后院暖阁,首先就告诉宁采薇姐妹一个毫不意外的消息:
“常洛和太后,要主动封我为吴王,以亲王身份摄政。”
暖阁中温暖如春,不但有火炉、地龙,还有壁炉。朱寅一进来,就好像进了空调房。
宁采薇取下朱寅的披风,亲手为朱寅盛了一碗腊八粥,递到他手里,嫣然笑道:
“那你就是摄政王了,皇叔摄政王啊…”
“行了吧。”朱寅喝了一口温度刚好的腊八粥,“别提多尔衮那混蛋,我讨厌他。”
喝了两口粥暖暖身子,就从小姨子手中接过已经生的粉妆玉琢的女儿,亲吻一口笑道:“婴宁好香啊。”
小黑带着一身雪进来,身子刚要一耸,宁采薇就跺脚道:“快出去抖,这是暖阁!”
小黑只能又钻了帘子出去,在外面抖落了满身积雪,这才再次钻进来喝粥,然后就犬坐在火炉前烘烤身上的狗毛。
宁清尘顶着一对角髻,神情十分成熟老道的问道:
“小老虎,小皇帝的心情是不是很复杂?你是他皇叔,却是建文后裔,他真能坦然接受?”
朱寅摇摇头,“你小看他了。常洛因为自小在冷宫饱受欺凌,长期遭遇父皇的冷漠,逆反心理极强。他恨他的父皇,对于自己的身份血脉没有什么认同感。他是他父皇的叛逆,你指望他维护朱棣这一脉?他连皇帝都不想做,还会在乎我是建文后裔?”
“我能看出来,他其实都不想论家族辈分,可见对整个皇族都缺乏认同。他希望我永远是他的先生,而不是他的叔叔。”
“他对我说,虽然先生是我的皇叔,可是我只想当先生的弟子。可见在他心里,什么父皇、皇叔这种家族长辈,都没有老师亲。”
宁清尘道:“那他为什么还主动想封你为吴王?”
朱寅笑道:“这孩子是个聪明懂事的,也是我教的好,响鼓不用重锤。他知道,我要将来继位,就要有皇室身份。他这是在替我背书,主动替我铺路。他主动提,当然比其他人提更好。”
宁采薇问道:“你只要同意,他就会下旨。你同意了?”
朱寅摇头,“本来暂时没有同意。封吴王可不是小事,尤其还是摄政王,不能这么草率。而且我过年就要南征缅甸,哪里有时间忙封王的事?打算等收拾完缅甸和安南,功劳更大再封王不迟。到那时,舆论上更是有利。”
“可是常洛说服了我。他说如今很多官员怨恨我,百姓也可能受到士人影响,心生误会。早日定下亲王名位,有了称帝资格,反而能堵了那些小人的悠悠之口。”
宁采薇点头道:“常洛真是长大了,会主动替你着想了。”
朱寅神色欣慰,“这个弟子没白疼啊,其实就是拿我当爹。太后的意思是,先封王,定下吴王的名位再说。等到明年南征凯旋,再正式举行封王典礼不迟。”
“我这才同意。宫里的旨意估计已经颁布下来了。”
朱寅正说到这里,忽然康熙的声音从外面传来:“主公!好消息!宫里下了明诏,封主公为吴王啊!”
他话刚落音,院子里就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整个宁国公府,忽然就响起欢呼的嘈杂声。
就是小黑,也箭一般窜了出去。
随即有人喊道:“宗公公到了!”
原来,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宗钦亲自来宣读封王圣旨。
很快,圣旨就传遍了整个南京,让这个大雪飘飞的腊八节,多了一份独特的喜庆。
泰昌元年,腊月初八,泰昌帝正式下诏承认朱寅宗室身份,名字录入玉牒,确认为建文七世孙,辈分皇叔。
以此,封皇叔朱寅为吴王,位居亲王之首,监国摄政!
时隔近二百年,大明再次出现了吴王!
………
今冬的北京,风雪更大,天气更冷。
这段日子,炭价昂贵,很多贫寒百姓都难以取暖。
每天,都有冻死的流民、乞丐被抬到左王庄火化。
可是和冰天雪地相比,南方来的消息,将会令朝廷感到更加彻骨的寒冷。
文华殿内,地龙、炭炉烧的旺旺的。偌大的殿中毫无寒意。殿中议论政务的监国太子、阁臣、大珰等人,都有点昏昏欲睡。
郑贵妃却是精神不错,因为她才去过西苑,昨夜和皇上待在一起,皇上的心情不错,也没有怀疑朝廷挪用了内帑。
嗯,算起来,戚继光的大军已经过了长江,应该有塘报到了吧?戚继光是百战名将,带兵打仗安稳的很,应该错不了。
“沈阁老,兵部还没有最新的南方奏报么?”郑贵妃神采奕奕的问道,“算日子,戚继光应该围困南京了吧?”
沈鲤分管兵部,他打起精神道:“暂时没有,想也快了。”
郑贵妃嫣然笑道:“高淮,阁老们都困顿了,你让御膳房熬点参汤,热几杯奶子,先让先生们养养精神。”
首辅王锡爵老眼昏的看看郑贵妃,忍不住打个哈欠。
张鲸今日却是格外心绪不宁,他告个罪出殿,想要清醒清醒。刚刚出了殿门,忽然听到文渊阁那边传来噪杂声,随即,就见到兵部尚书石星,神色惶然的跑过来,官帽都歪了。
张鲸见了,顿时心中咯噔一下。
“张公!”石星都来不及抖落身上的雪,举着一份塘报,语气发颤的说道:“扬州锦衣卫快马传回的消息。戚继光…反了!他率领南征大军,投降了朱寅……”
什么?张鲸脑中嗡的一声,眼前有点发黑。
“张公!”石星喝道,“快禀报监国太子和贵妃娘娘!”
殿中随即传来郑贵妃玉落珠盘般的声音:“张鲸,出了什么事?是塘报到了?”
张鲸扫了一眼奏报,心跳猛然加速,眼皮子也跳的厉害,腿肚子有点抽筋。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压制着心中的惊怒,接过奏报脸色铁青的转身入殿。
殿中众人见到张鲸脸色难看的进来,霎时间都是心中一沉。
“娘娘!小爷!”张鲸神色悲愤的跪下,双手举着奏报,“戚继光那个叛臣!他反了!他率领十几万大军,一仗未打就降了朱寅!”
“他不是去南征,他是主动带着大军去投靠的!”
什么?郑贵妃、太子、王锡爵等人闻言,都是神色骤变!
“戚继光率军降了伪朝?”郑贵妃干巴巴的说道,“这不可能吧?”
她张张嘴,好像喉咙被掐住了,只能指指奏报。
张鲸立刻起身,将奏报送到郑贵妃手里。
郑贵妃接过一看,双手立刻颤抖起来,接着头上的金步摇颤抖不已,然后整个身躯都在颤抖。
她一张绝美的脸庞,慢慢变得狰狞起来,原本洁白圆润的额角,居然罕见的凸显出青筋!
随即,一声女子的厉喝就响彻整个文华殿:
“戚继光!我要杀了你!我要灭你九族!”
“你这把年纪还要骗我!我要你死!”
……
ps:好累啊,溜了溜了,蟹蟹,晚安!会制图的书友,可以给书中角色配图啊。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