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当然,臣并非主张‘一概赦免’。可令大理寺再核其罪——若系十恶不赦之徒,虽守信亦需酌减,不可废国法。”

“若多是因生计、因误犯而触刑者,便准其归家为民,再由州县录其名籍,后续观其行止。”

“如此一来,既全了‘君民互信’的大义,又不失国法的分寸。”

房玄龄将话锋引向“长远影响”,这才是他身为宰相,最看重的“扩大此事意义”的关键:

“陛下,此事传至四方,塞外诸部会知大唐民心凝聚,不敢轻犯。”

“江南士子会知贞观仁政属实,愿归心朝廷。”

“便是后世史书,也会记‘贞观七年,纵囚三百九十,尽数归狱,帝赦其罪,以彰君信’。”

“这岂止是处置一桩刑案,这是为我大唐立‘信’,为贞观树‘仁’啊!”

他话音落时,殿内静了片刻。

李世民指尖摩挲着龙椅扶手,眸中渐渐亮了。

房玄龄这话,既没急着提“赦免”,又把此事的意义从“司法个案”拔到了“大唐仁政传承”的高度。

既合他“以仁治国”的本心,又顾全了国法与后世评价,恰恰是他此刻最想听到的周全之论。

这些人都不是十恶不赦之人,李世民亲自核查过。

马周听得房玄龄话音落,往前半步,他夙来关注民间舆情,此刻开口便紧扣“民心向背”。

“陛下,臣昨日晨间在长安东市巡查,见商贩们已在传‘死囚归狱’的事,有老丈说‘往年见官差拿人,皆是鸡飞狗跳,如今死囚竟自己回来,这是陛下的仁心压过了凶性啊’。”

他抬眼看向李世民,语气愈发恳切:

“若陛下赦了这些守信之人,明日东市的百姓定会更感念。”

“他们会说‘陛下连待决之人都肯给活路,咱好好过日子,陛下更不会亏了咱’。”

“这比派多少官吏去乡间教化都管用,毕竟‘眼见为实’,百姓见着仁政的好处,才会真正安于耕作、守着国法。”

紧随马周出列的是礼部尚书王珪,手持笏板,语气沉稳却带着礼仪教化的考量:

“陛下,臣以为房相所言‘立信树仁’,恰合我大唐‘以礼化人’的根本。”

“昔年周公制礼,便是要‘别亲疏、明贵贱,更要化顽劣为良善’。”

“如今这些死囚因‘信’归来,陛下若赦其罪,便是以‘仁’应‘信’,以‘礼’化‘恶’。”

“往后各州府推行礼仪教化,便能说‘陛下于死囚尚且如此,况于良民乎’,这教化的根基,便更稳了。”

不少大臣都赞同房玄龄的提议。

贞观初年,李世民便以“去苛政、行仁治”为施政纲领。

大臣们多为亲历隋末暴政的儒臣或武将,深知“民心丧则天下乱”的道理。

房玄龄提议中“赦守信者、奖知悔者”,恰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地。

马周提及“百姓见仁政才安耕作”,王珪强调“以礼化恶”,本质都是认同“仁政能凝聚民心”。

李世民缓缓放下摩挲龙椅扶手的手,指尖在扶手上轻轻一按,目光扫过阶下躬身的群臣,原本亮着的眼眸里又添了几分坚定。

他的声音先带着几分感慨,而后渐渐沉稳洪亮,像秋日的阳光般,既有暖意,又有不容置疑的威严:

“诸卿所言,深合朕心。”

一句话落,殿内群臣微微抬头,见李世民从龙椅上坐直了些,目光落在殿中青铜鼎上,似是想起了纵囚时的初衷:

“朕当初批下纵囚旨意,有人说‘朕太仁,恐为奸人所欺’,如今三百九十人尽数归狱,才知——不是朕太仁,是朕的百姓,本就有‘信’的本心。”

“君以信待民,民方以信报君,这才是贞观的根基啊。”

他顿了顿,转头看向房玄龄,语气里多了几分赞许:“房相说‘为大唐立信、为贞观树仁’,说得好。”

“朕治国这些年,求的从来不是‘严刑峻法震天下’,而是‘仁政立信安民心’。”

“这些人,朕此前已亲自核过名册,多是因生计所迫、一时失察触了律法,非是十恶不赦的冥顽之辈。”

“他们既肯为一句承诺折返,便证明心里还有‘善’,还有‘信’,这样的人,便该给条生路。”

说到此处,他加重了语气,却不是严厉,而是透着对“国法与仁政”的权衡:

“当然,魏卿此前担心的‘废国法’,朕记在心里。”

“传朕旨意:大理寺即刻牵头,与刑部一同复核所有归狱者罪名,凡涉十恶者,虽守信亦只可减罪,不可赦免,其余非重罪者,尽数赦去死罪,准其归家为民。”

“另外!”李世民目光扫过户部、吏部列位官员,补充道:

“州县需将赦后之人录成名册,定期核查其行止,若有再犯,罪加一等。”

“其中有农桑、工匠技艺者,由州县举荐至工坊、农部,量才录用——既让他们有改过的机会,也让他们能凭本事安身,不辜负这份‘信’。”

旨意说罢,李世民站起身,龙袍下摆随动作轻轻晃动,竟透着几分“君民同心”的暖意:

“朕要让天下人知道,贞观的律法,是约束恶行的规矩,贞观的仁政,是给知错能改者的恩典。”

“今日赦这些守信之人,不是纵容,是向天下昭示——大唐,信得过百姓,百姓,也信得过大唐!”

阶下群臣听得这话,齐齐躬身行礼,声音整齐洪亮:“陛下圣明!大唐仁信,必传万世!”

很快这件事,传了出去。

李世民第一时间派人给栲栳村送信。

看到书信的时候,李丽质笑的很开心,“被小郎君说中了,还真是赦免了。”

萧然听到这样说,也就放心了,不想张大郎用特权。

“和二娘说一下,她一直心不在焉的。”萧然没有忘记张二丫。

“好!”李丽质亲自把书信给张二丫送去。

看到书信的时候,张二丫喜极而泣。

自然不会怀疑书信的真实性。(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www.74txts.com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