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隹道:“今年清明,去拜拜荀子。”
太学府的学子没有强制学子们拜荀子,但学子们都是读诸子百家的,不论拜哪一位都是可以的,不论是拜墨子或者是老子,都不会有人拦着。
夫子隹比较喜荀子的学识,因此就会拜荀子,毕竟那是祖师一般的人物。
如今还是农忙时节,潼关城没有往日这么热闹了。
小公子礼从太学府门前,见到了刘肥与夫子隹,而后快步走向了郡守府。
刘肥也认识礼,几乎太学府的所有学子都知道这个谦逊好学的礼是衡的弟弟,也是皇帝儿子。
是因当年太学府刚建设时,礼当着很多人的面喊了衡一声兄长,这两兄弟几乎长得一样,只是礼看着更瘦弱。
而公子衡与章敬是潼关城中最优秀的学子,全城的学子都知道这两人,也几乎是潼关城所有女子倾慕的少年。
但如今,这两人正在北边戍边,刘肥也知道在太学府的公平制度下,就算是皇帝的儿子公子衡,都要去北方戍边,更何况其他人。
因此说起戍边,人们自是没有怨言,连皇帝的孩子都要去军中,人们都信服这样的皇帝。
少年们之间也会拉帮结伙,而衡与章敬无疑是整个潼关的少年们之中,最顶端的两位,几乎是做到了一呼百应。
因此先前的公子衡在潼关城早就建立起了十分巨大的声望。
刘肥收回目光,跟着夫子隹走入了太学府内。
礼来到了郡守,在这里见到了李左车,又道:“郡守呢?”
李左车回道:“郡守去华阴县了。”
见礼旁若无人地走入郡守府,李左车又道:“就快回来了。”
礼坐在司马欣平时所坐的位置上,又道:“今年潼关城怎么过清明?”
李左车回道:“每个学子都能吃一颗茶叶蛋。”
“潼关哪来这么多蛋?”
“三川郡养了不少家禽,本想着进献给新帝,但新帝拒绝了,三川郡的郡守吴公与我们郡守有交情,便将鸡蛋都送来了。”
礼低声道:“三川郡养了这么多家禽,光是用鸡鸭蛋吃都吃不完了,三川郡该有多富裕啊。”
李左车点头,又道:“他们还有纸张作坊。”
三川郡虽有纸张作坊,但没有印书之权,如今秦所发往中原各地的书都是泾阳县的作坊印出来的,印书的权力依旧在皇帝的手中。
皇帝不会轻易将这个权力分出去,对支教而言这个权力太重要了,就算是每年能印的书都是有限的,皇帝也从未松口过。
人们都觉得,想要书籍更多,皇帝肯定会将印书之权分出去。
除了敬业县的印刷术,现如今多数书籍都是人们书写的,书写注定写不快,也不如敬业县数百人一天可以印数千卷书。
司马欣带着一些茶叶蛋回来了,他将茶叶蛋放在小公子面前,道:“还是热的。”
“谢郡守。”
司马欣对小公子礼很喜欢,这世上谁不喜欢懂事知礼的孩子呢。
礼剥着蛋壳道:“我的兄长近来有来信吗?”
公子衡的书信除了送去给咸阳宫的,还会给潼关来书信,礼近来常不在潼关,公子衡并不知道,但书信都是直接送入潼关交给郡守司马欣的。
因公子衡知道,公子礼不论去哪里都会来潼关见司马欣。
而司马欣自任职渭南的郡守以来,此人会一直守着他的岗位,从未擅离职守。
李左车觉得公子衡就是看中了司马欣的这一点,才会每每将信交给司马欣。
两位小公子都是极其灵醒的,他们都知道如何利用司马欣。
司马欣从袖子里拿出一个牛皮袋子,解开绑在牛皮袋上的绳子,从中拿出一个木筒,双手递给小公子。
礼拿过已泛黑的木筒道:“多谢郡守。”
司马欣道:“顺手为之,公子不必言谢。”
而后,司马欣又坐在了边上,处置他的公事。
礼揭开木筒盖子缝隙处的封蜡,揭开盖子倒出一张纸就看起了信中的内容。
李左车就守在边上,虽说看不到小公子书信上的内容,但能够看到小公子的神态。
小公子看罢,便提笔在这张纸的背面写上了回信,将其放入木筒重新封蜡,就让人再送去北方。
司马欣问道:“大公子说了什么?”
“我兄长说要沿着长城去燕地看看,再从燕地走到西北的河西走廊,将整条长城从头到尾走一遍,要代父皇巡视北方边防。”
司马欣道:“长城建起来用了数十万人的血汗,就算是爬长城也是很累的。”
礼道:“我的兄长,他最不怕的就是吃苦。”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