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294章 最不怕吃苦
公子礼说了不少好话,其实李斯早就听腻了,毕竟当了二十年的丞相,身边这种话曾经也是不绝于耳。
但从小公子口中说出来,李斯颇为受用。
一老一少走在骊山上的小径,小公子礼说要拜师,李斯也就顺手推舟的答应了。
翌日,嬴政近来每天早起不能饮酒了,只能喝着粥,寡淡得直啧吧嘴。
见到是李斯来了,嬴政道:“夏无且拿着扶苏的旨意,让朕不能在早晨饮酒了。”
李斯叹道:“臣已戒了酒水。”
嬴政又灌下一口粥,想要多往粥里撒一些盐,看了看四下的内侍,这些人现在都听夏无且的,夏无且只听扶苏的。
见皇帝伸手要去装了盐的罐子,夏无且道:“皇帝旨意,要少吃盐。”
嬴政叹道:“罢了,不吃了。”
夏无且点头。
至于夏无且为何会听扶苏的,是因他看到了扶苏所写的药经,也不知道那卷药经写得有多么了得,听说夏无且每每都会捧着看。
嬴政还知道,那卷药经是礼给他的。
说是要把医术教给礼,倒也没见夏无且教过孩子。
李斯道:“小公子回潼关读书了,今天的潼关过节,说是清明到了。”
庄子曾号召世人,清明时节要寒食禁火,当年周天子也会在清明时节,拿着玉圭祭祀,告知人们春耕时节到了,而当年的秦公也会带着秦人,祭祀春耕。
以前楚地的人们会祭春,齐地的人们会踢蹴鞠,北方还有胡俗,人们在这个时节会祈祛病除灾,也是出游的好时节。
李斯道:“小公子昨夜说要拜臣为师。”
嬴政道:“你答应了?”
“臣答应了。”
“礼的老师有叔孙通,有夏无且,还有冯去疾,现在又一个你,这孩子要学多少本事啊……”嬴政感慨着。
潼关城内,刘肥正在朝着太学府走去,他见到了今天有不少他太学府的夫子离开了这里,前往咸阳。
刘肥问向夫子隹,“这些人是去何处?”
隹回道:“他们去丞相府任职。”
当初经过大考之后,也有一些通过考试的人留在了太学府任职。
现在看到这些人要去丞相府了,刘肥心里十分羡慕。
在潼关的诸多学子中,能够入丞相府已是很多人毕生的追求,而能够位列九卿,这辈子也就足够了。
现在的读书人多数是庶民子弟,因此他们以庶民的身份为荣。
放在列国还在的时候,放入丞相府参与国家建设的事,那是只有贵族才有资格的。
现在不同了,他们这些庶民也能参与其中。
隹道:“这太学府的学子,多数也都是爱民的,他们常说‘我就是爹娘用地里种出来的粮食养大的’这些年轻人啊,进了丞相府就会想着让耕种的人们过得更好。”
刘肥在太学府确实能够处处看到这种话语,在小时候刘肥没看过什么书,他的一切认知都是来自夫子荆的教导,以及现在他所看到的这些。
不知为何,刘肥忽然有些想刘盈了,前些天他刚收到母亲与刘盈的来信。
母亲在沛县一切都好,但刘盈来关中的时日又延后了,似乎是因刘盈的母亲不愿意孩子太早来关中。
刘肥知道刘盈的母亲很厉害,有时换成是自己,站在刘盈的立场上,这样的母亲会让刘肥觉得很窒息。
在回信时,刘肥劝说刘盈一定要听她母亲的话。
刘肥又想到或许是父亲已成了沛县的县令,以父亲的声望,刘盈确实也不一定非要来关中了。
之所以想起刘盈,是因刘肥想起了当初他所讲过的吕家的家学。
刘盈小时候除了与自己一样读夫子荆的书,但刘盈也会学他的母亲所教的吕家家学,也就是贵族才有的学识。
那时,刘肥很羡慕刘盈。
但现在,在关中读了书之后,刘肥反倒觉得刘盈活得挺辛苦的。
收回心神,刘肥看着离开的学子们,依旧抱有羡慕的目光。
夫子隹劝道:“皇帝将军役的年纪提到了二十岁,你以后等年满二十,再去边关戍边两年,你的才学也能够在丞相府任职。”
刘肥十分渴望成长,他很想现在都年满二十,去了边关戍边两年。
刘肥得知衡去了边关,其实衡才十六岁,后来刘肥才知道,原来衡是皇帝的儿子。
刘肥知道了衡的身份,那自己与他就再也不是朋友。
将来很有可能再见不到了,因两人的身份太过悬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