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真正的道理,爭吵的再激烈,也不会发生更改。”
“风浪再大,对於掩埋在泥沙之下的黄金来说,也只是在帮助它显露光芒而已。”
“何况有人想要试一试其他的路线,饯行一下自己的想法,又有什么值得害怕排斥的呢?”
何博哈哈笑道,“大汉已经是这个样子了,能变好自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变得更坏——还能坏到哪里去呢?”
无非是堤坝再次倾塌,洪流再次席捲天下,泥沙俱下罢了。
但还是那样的道理,洪水终究会退去,缺陷的堤坝也会得到后来人的修补,在那淤积的泥沙之上,会开闢出新的农田,修建起新的城邑,生长出新的草木。
“都隨他们去吧!”
“跟我继续去中南钓鱼去!”
中南的水土,跟中原大为不同。
澜沧江里生长的游鱼,相比起中原,也很有特色。
何博最近,就很喜欢摸到当地毫无人烟的幽深丛林里,找一处既深且浊的水湾,钓一钓路过的肥鱼跟大蟒蛇。
偶尔閒得无聊,还会顺手捏几个小摆件扔到丛林的角落里,给后世的学者增添几个“未解之谜”。
而就在上帝悠閒的时候,大汉天子刘宏间接性的奋斗也发作起来。
史道人跟群臣站在一块反对他卖官鬻爵,还有那份请求废除“三互法”的奏疏,让皇帝认为,这是世家进一步扩张力量,企图架空自己的表现。
也对,二十岁的皇帝,在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老练,哪怕此前种种,已经显示出皇帝的手段与聪慧,是个纯正的刘氏子。
可政治本就是不断试探的艺术。
不拉一把扯一下,怎么能摸索出底线呢?
而且过去了几年,天子刘宏的性格和作风,也被臣子们察觉探明:
他並非一个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君主。
只要心里的渴求得到暂时的满足,他就会陷入享乐中去,放鬆对权柄的掌控。
显然,拍卖官职的钱刚刚塞满皇帝的私库,这是一个很好的试探机会。
不趁著这样的空隙下手,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难不成还要拖到皇帝三十而立?
哼,以今汉天子的寿命,別他们拖一拖,头顶上的皇帝又以旧换新了吧?
而皇帝对此,则是决定进行“回报”。
刘辩已经越长越大了,身体看上去也很是康健,不怎么生病。
许多人都觉得,他是可以活到成年的。
以皇帝目前膝下仅有一名成活皇子的情况下,他在未来还很有可能继承大汉,成为新君。
他自然要为孩子考虑一下。
虽然以皇帝薄凉的本性,他对刘辩没有多余的感情,现在之所以看重,一是因为皇权需要,二是因为贵人何氏正得盛宠。
至於以后会不会变心,厌弃起这对母子?
那就是以后的事了。
就这样,皇帝在召见了史道人,与之谈论了一段时间后,下令修建起了一座新的中枢学宫。
因为新学宫的位置位於鸿都门附近,於是被人称之为“鸿都门学”
而这座学宫的制度,也不同於此前的太学、元初学宫。
皇帝对准入和准出这两个口子,管得十分放鬆。
只要有钱、適龄、还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来这里读书,並在结束学业后,得到朝廷授予的官职。
“陛下这是想要学和帝、顺帝,为自己培养人才,壮大根基。”
当有弟子询问皇帝如此行事的原因时,史道人在私下告诉他们。
弟子便不解的说,“这是好事啊!”
“老师为何仍旧愁眉不展?”
效仿和、顺二帝,这难道不是天子振作的表现吗?
史道人回忆著入宫与皇帝交心畅谈时,对方的话语表现,只对弟子道:“我听说顺帝生前,曾与皇后梁氏,在宫中亲手植下一棵树木,以示教育树人之意。”
“只是后面霜雪摧折,让那棵树生了病,竟有枯萎的跡象。”
“时至今日,其生机虽然没有断绝,可也只有几个地方,能够生长出枝叶——至於结出甜美的果实,滋润人的口舌,则是想都不敢想。”
弟子仍旧不解,“这件事跟陛下设立鸿都门学,有什么关係呢?”
史道人便又是一声嘆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哪里是一时之间可以做到的呢?”
“拔苗助长的故事,难道你们没有听说过吗?”
皇帝沿用了一些太学的规制,却又增添了不少自己喜欢的东西进去。
比如那昂贵至极的学费,比如那只要给钱足够,哪怕成绩不够,也能毕业的条文,比如只要成功出身,就可以直接授职的许诺。
这必然会引起世家的极大不满,认为这是继“卖官鬻爵”后,皇帝又一次败家的体现,同时,也必然会引起无数苦於求职上升无门的人,疯狂的涌入鸿都门学。
皇帝轻轻招一招手,天下的寒门便自愿砸锅卖铁,来洛阳成为天子门生。
哪怕被清流世家排斥,哪怕会为此付出许多。
而史道人却担忧著:
他们在此前拿出这么多东西,事后难道不会想要收回成本,赚取利润吗?
鸿都门学的学制很短,能出得起学费的学子,家中必然也能聘请老师,对之从小教导。
因此在入学洛阳之前,他们便培养出了一定的能力,可他们的心性、品行,也会得到奠定,再难发生改变。
而几年的学习,是无法朝廷观察清楚对方品行的。
皇帝急切的提拔寒门子弟,认为他们一定会帮助自己,对抗世家。
可人心哪是那么简单的呢?
品行得不到保障,只想著提拔有才能的人,这样真的不会给天下的百姓,带来更多伤害吗?
和、顺二帝改革太学,让孩童进去读书,不仅仅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有能力的人,也希望他们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不然的话,他们难道不会也像当今天子一样,下一份詔书,吸引万千寒门来到自己身边吗?
“只讲德行而不讲才能,就会衍生出当今天下,有心求官者尽数作秀的事情。”
“只讲才能而不讲道德,就会使得出残暴无耻的人出现。”
“如果人才那么容易便能得到捡选,那世人又怎么会称讚伯乐的慧眼呢?”
史道人仰天长嘆:“锋利的刀剑被君子掌握,可以防身护人。”
“可如果被小人掌握,那么屠戮天下,又会使得百姓承受多少痛苦呢?”
可惜,他终究没能劝皇帝改变想法。
因为皇帝愿意保留一些太学的制度,仍旧教导格物的知识,已经是史道人努力的成果了。
毕竟皇帝不喜欢那枯燥无味的格物,更加喜欢动人心弦的诗书礼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