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终于摆脱了马屁股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586章 终于摆脱了马屁股
关于为什么要用每米50公斤重的钢轨,那是因为轻型钢轨的承重能力太差。
历史上早期的铁路钢轨确实都比较轻,但当时的火车也都很轻啊,车头重量连超过十吨的都很少见,牵引能力和速度也小的可怜。
在1835年之前,欧洲和北美还在普遍使用‘行星式’机车,那玩意本身只有六七吨重,最多也就能拉动几十吨的东西,以每小时25公里左右的速度运行。
行星式机车只有四个轮子,车头简陋的很,也没有驾驶室,不管什么天气,司机都是露天开车,甚至比赶马车还要辛苦,按照当时的配置,一个车头挂六节大一些的‘四轮马车’就是常态,这玩意根本就拉不了多少东西,自然就可以用轻便一些的钢轨。
但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行星式机车也就是个大玩具,这东西放在欧洲那种小国,随便铺个百八十公里,一次拉个几十吨,跑个跟马车差不多的速度,当时那些没什么见识的的欧洲人就非常满足了。
然而你要是把这东西放在中国?想都不用想,肯定会被那些腐儒们说一句奇技淫巧。
为什么?因为即便是中国的古人,也看不上这种铁路,中国古代的疆域相比那些欧洲小国来说太大了,而且中国古代的水运交通非常发达,她跟欧洲那种没几条运河,迫切需要陆路交通的背景是不一样的。
就拿鲁锦这次规划的,从南京到安徽泾县的这条铁路来说,这也就是鲁锦愿意自己掏钱,你要是让李善长他们掏钱修这条铁路,打死他们都不会同意的。
因为泾县本来就在青弋江边上,挖出来的煤直接装船顺流而下进长江,再顺着长江一路到当涂,到南京,水路都非常方便,花几百万两银子修一条铁路从泾县拉煤?脑子有毛病的人才会干这种事
什么,你说不修这条路,修其他方向?那能修去哪里?
去杭州?有京杭运河啊,从镇江坐船就能直抵杭州;去合肥?有濡须水和巢湖、淝水啊,这不是现成的水道,开着船能直接把你送到合肥城里去;去河南?有颖水、涡水和淮河啊,让你直接坐船到开封城下;去广州?照样有灵渠可以走!
去大都?那也有京杭运河啊,大不了花几十万两银子疏浚一下好了,这个李善长他们倒是会同意。
然后你站在南京放眼四周,就不得不感慨一句,特么的中国的水网实在是太发达了,怎么去哪都有水路???
这就不得不说一下我们那迷人的老祖宗了,从春秋时的吴王夫差就开始挖邗沟,秦始皇又挖灵渠,隋炀帝首开京杭运河,宋朝又疏浚了从江南到开封的漕运水道,到了元朝还特么在挖,不知死了多少人命,又挖了一条新的京杭运河(东线)出来.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把欧洲早期行星式那种只能挂六节马车车厢,跑的还没马快,只能拉几十吨的玩意弄出来,满朝文武和那些民间‘大儒’们都只会惊恐。
完啦,大明药丸啦,这才开国第四年,皇帝就要玩物丧志了,花几百万两银子你就弄出这么个大玩具?有这个钱,咱拿去挖运河不好吗?你要真有钱没处花,你给我们这些当官的发点奖金也好啊.
什么欧洲的破火车,也就那些穷乡僻壤没见识的泰西乡巴佬才会当个宝似的供着,他们见过怎么一次运输几百万石粮食到两千里外吗?恐怕就是他们的国王来了,一辈子也没见过那么多粮食,就更别提让他们组织运输了。
说好听点是欧洲国王,说难听的,什么狗屁的国王,实际领地还特么没中国一个省大。
你就是真把两京铁路修出来,按照行星式机车的运力,把六百万石粮食从南京运到北京,不说太多,起码需要5000列火车吭哧吭哧跑半个月,效率真不见得比京杭运河高多少
这就是大国相对小国的无奈之处,欧洲那是船小好调头,而中国已经有了几千年挖运河的历史惯性,除非你搞出来的火车,运输效率能明显超过漕运,满朝文武才会真的对你另眼相看。
而铁路对中国还有一个无奈之处,那就是但凡能起到一点战略性作用的铁路,动辄都会超过一千公里,这样的工程造价,即便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反观欧洲国小,随便修个百八十公里,立刻就能见到效益,在中国修个百八十公里,就跟往河里丢块石头差不多,卵用没有。
所以你想说服朝臣,让他们每年拿出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财政收入去修铁路,就得拿出让他们心服口服的‘价值’和‘效益’出来,只靠行星式机车那种半吊子,是没办法打动他们的。
毕竟这不是一笔小钱,哪怕是宰相做决定的时候,也不得不慎之又慎,万一最后没搞成,不说罢官夺爵吧,起码也是遗臭万年,将来是要被写进史书的。
‘皇明本纪,佞臣传,某某某蛊惑太祖,靡费亿万,劳民伤财,搞了一条破铁路,结果还不如漕运好用,这人真该死啊.’
所以鲁锦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搞那什么四个轮子的行星式,当然后世那种重型蒸汽机车,动辄就上百吨重的钢铁巨兽,他现在也不敢想。
不过在原历史上,1836年,也就是在行星式机车诞生十几年后,美国人就在行星式机车的基础上,改装出了一种美国式机车。
这种车比行星式只增加了两对导轮,略微拉长了一些锅炉,从原来的三米多拉长到五米左右,从原来的六吨重增加到了十吨上下,但是牵引能力却成倍增长,一个车头就能拉得动450吨的长列。
关键它的改动幅度也不是特别大,制造的技术难度也不高,毕竟当时美国才刚独立几十年,还在南北战争之前,靠着之前带英留在殖民地的那点微薄工业,都能造得出来,鲁锦这就更没问题了。
因此鲁锦的计划就是,在这种美国式机车的基础上,再拉长放大一点点,把车头拉长到六七米长,车重增加到12吨左右的重量,扩大气缸口径和活塞行程,使之能够达到五六百吨以上的牵引力。
这样的话,就可以一次拉20节绿皮客车,或者20节煤炭敞车(每节25吨),也可以专门拉40节棚车(用来运棉花、布匹、粮食这种比较轻,又怕雨水的货),如此一来,运输效率就会大幅增加,鲁锦才有把握用这玩意说服文武百官。
纵然他是开国皇帝,巨大的威望足以让他任意妄为,但修铁路这种关系到国运的长期战略,最好还是能让百官理解和支持,不然总是任着性子和百官对着干也不是回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