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585章 铁路好像修的起

公元4054年,西历1357年,大明建国的第四个年头,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帝国,也在百姓因为食盐降价而欢天喜地的同时,迎来了她新生后的又一个春天。

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又正是春耕农忙卖力气的时候,要干重体力活就免不了要多吃盐,以前舍不得多吃盐的百姓,这次也因为朝廷的官盐大降价,突然出手阔绰了起来。

从70文降到40文,即便还是花和以前同样的钱,买到的食盐数量却几乎翻倍,这自然令百姓欢喜不已。

以至于朝廷第一个季度的食盐销量暴增,同比去年的春季销量几乎翻了一倍,在降价近一半的情况下,朝廷的盐税居然不降反增,才刚刚过完年三个月,就达到了400万两的营收!

面对这个情况,李善长和冯国用等人自然欢欣鼓舞,觉得今年的盐税有望再创新高,也许能超过去年的1400万两也说不定。

然而鲁锦却给他们泼了冷水,鲁锦觉得这是百姓的报复性消费,再加上春耕的重体力劳动需求,这才造成了食盐销量翻倍的情况,也许等到后三个季度,销量又降下去了呢?

李善长他们对鲁锦这个判断却不以为然,如果是因为重体力劳动需求,就要多吃盐,那难道就只有春耕需要劳动吗?夏天既要抢收第一茬的稻麦,还要抢种第二茬的水稻和玉米,那不是更忙更累?

夏天忙完还有秋收和冬储呢,到冬天了是不是又要腌咸菜和腊肉?

这算来算去,哪个季节的食盐需求量比春天少了?怎么可能会销量下降?

对此鲁锦也不做反驳,到年底等着看就是,反正他打定了主意,只要自己期望不高,到时候不论结果如何,自己都不会失望。

抛开皇帝与两位丞相的讨论不谈,百姓自然是极为欢喜的,吃完降价的食盐后,立刻投入到了忙碌的春耕之中,只有那些遍布大江南北的地主们,还是和去年一样,一如既往的惨

原因无他,朝廷今年还在继续移民,而这些移民就是抢的他们原来的佃户,随着人口的持续外流,地主们招佃的代价更高了,今年一开春,果然就又有一批地主主动向官府投献土地,许多人要么变卖家产,投入到工商行业之中,要么就分家析产,变成了一个个自耕农。

九等阶梯税这招民间版的推恩令太狠了,一招便把那些元朝养出来的地主豪强们打了个稀碎。

不过今年的移民工程也略做了些调整,华北方面,还是从山西和山东各自外迁三个师的移民,只是移民的方向变了变。

前两年山西的移民基本都去了河套,而今年迁往河套的移民只有一个师,另外两个师全都迁去了集宁、宝昌、开平(上都)、应昌(锡林浩特)一带,用来巩固大明伸向草原的这个前进基地。

山东的三个师则是分为三个方向,一个去了后世的奈曼旗和通辽一带,第二个去了辽宁行省的咸平府(开原)方向,从开原向北分布,占据了后世的西丰、四平、怀德等地,距离后世的长春市只有一步之遥。

最后一个师则是从沈阳往东,沿着后世的清原、海龙、柳河、新宾一带发展,下一步就是占领通化和浑江,向着后世的朝鲜东北沿海地区的延吉和图们一带前进,不过在这个时空下,这里都已经成了大明的地盘。

这个时空的大明,在鲁锦的操控下,如今在塞北地区执行的是前进战略,靠着移民和屯堡不断的向北扩张延伸,以此来控制那些关外地区。

以往那些朝代不容易做到的事情,现在靠着棉衣、玉米高粱、火炕这些抗寒技术的加持,也让大明在这些关外地区逐渐站稳了脚跟。

当前大明在东北的敌对势力目前只剩一个,那就是泰宁路,也就是原历史上的朵颜三卫,至今还未正式纳入大明的直接统治。

还有元朝设立的开元路,也就是岳飞口中的黄龙府,后世的农安县,现在也只是招抚而已,大明暂时并没有在这里驻军,也没有移民屯垦,任命的官员也是元朝投降过来的旧官。

这种情况当然不算稳妥,不过鲁锦也并不太着急,今年他都已经推进到了怀德一带,距离长春也只剩60里了,等明年再移民一个师过去,彻底占领了长春,这样辽东的移民虽然不算太多,可起码交通线也算站住了。

到时候有了这些移民接替主力兵团镇守地方,就可以把杨璟的第三方面军主力替换出来,然后大明就可以以长春为出发基地,让杨璟集结十万以上的兵力直捣黄龙(开元路),将后世的农安也彻底纳入大明的直接统治,而不只是招抚。

到了那时,发愁的就不是大明,而是朵颜三卫了,农安距离朵颜三卫的核心领地泰宁路(白城市区东南40里),就只有400里的距离,骑兵快速奔袭的情况下,最多三四天就可以抵达,你猜朵颜三卫还能不能待得住?

到时候朵颜三卫如果不想归附大明,那就只能退往更北方,朝着更寒冷的地方迁徙,要么就只能彻底内附大明,一旦朵颜三卫的蒙古人内附,鲁锦就把他们打散迁到关内让他们种地去,看这些玩意还能翻起什么浪花。

北方的移民调整便是如此,南方则又有不同,去年因为对云贵用兵的原因,南方移民几乎都被迁去了云贵,但今年云南还没彻底平定,第一批的移民也未正式安置下来,所以今年暂停往云南移民。

先从江西、湖北抽调三个师的移民迁往四川,四川的成都平原历来被称为天府之国,可现在四川的人口却少的可怜,和陕西几乎不相上下,因此也要加速恢复人口才行。

最后则是国外的部分,分别从福建迁一个师到南洋的中权府和新斤府,另一个从浙江和江苏南部迁一个师去澄州,加速对海外的占领,补充海外的汉人人口,让大明在这两块海外飞地尽快站稳脚跟。

与此同时,汪大渊的黎洲探洋船队,经过一个冬天的休整,今年也再次出发,带着远望号和去年新下水的镇江舰两条大船,以及上百艘船的移民船队一起北上。

那个来庆贺元旦的高丽使者崔哲,这次也顺道搭乘汪大渊的船队回国,这厮自从听到鲁锦要求增加贡赋的要求,就一直无心久留,他还想着早点回国向王颛禀报大明要涨贡品的噩耗呢

而在建康这边,鲁锦也在坐镇京师,遥控监督着各方面计划的进度。

新作物推广方面,去年还只是在全国办了三个技术推广中心,今年那些选派过来的内卫军官兵,已经带着种子和技术返回了各自的原单位,今年每个行省都要各自办一个推广中心,让省内的各府县派人来学,照这个进度,最多再有两年,就能把土豆、玉米、番薯推广到全国各个乡镇。

云南那边,平叛的战争还在继续,过完正月十五之后,朱亮祖再次出兵,他让廖永忠带第六集团军驻守大理和昆明,然后派冯胜带领第五集团军全部,外加两个禁卫师,合计七万余兵力进攻乌蒙路。

乌蒙土司率兵三万迎战,被冯胜一战尽灭,阵斩七千余,俘虏两万余,乌蒙路全境被悉数平定,当地土司势力也被连根拔起,朝廷正式在乌蒙路改土归流,设昭通府。

平定昭通之后,冯胜又让陶安派遣官吏,另外调两个团的移民来昭通镇守,等做完这一切,他才带兵返回昆明。

至三月初,云南大的战事基本已经结束,接下来就只剩慢慢清洗,安置移民,招抚各地土司了。

朱亮祖平定云贵的任务也基本完成,继续留下去也没什么用,于是他便带着两个禁卫师的先登团,押着俘虏的段氏全族,回程路过贵州时,还带上了五大土司的送亲队伍和使者,带着他们一起班师回朝。

京城这边,过完二月二之后,天气正式开始转暖,之前因为天冷而停滞的建筑工程,现在也再度开工,建康城南北的两家国营工厂也正式开工。

城北的金陵兵工厂已经进入全力生产阶段,到当年三月初,已经累计生产了一万六千多支五二式步枪,囤积军火,为接下来的军改换装做物资储备。

城南的金陵机械厂,继去年成功造出空气压缩机后,今年开春也把配套的贝塞麦空气底吹转炉搞了出来,不过造出来的这个暂时只是个实验样品,直径一米出头,高不到两米,有效容积还不到两个立方米,但是能一次吹炼十吨重的铁水(一立方米7.8吨重)。

这台空气转炉暂时被安装到了当涂铁厂,配合进行实验项目,用来小批量的生产‘优质钢材’,别看这东西只是个小不点的实验装置,但生产效率却比以前的炒钢法和灌钢法提高了近百倍,最关键的是,能有效控制钢材的质量,减少废钢产出!

以前不管是炒钢法还是灌钢法,都极其依赖工匠的经验,工作现场又热又累,还不敢保证质量,即便有老师傅把关,可对于能否炼出真正的钢,也像抽奖撞大运一般,全靠运气。

而现在,直接把高炉里新鲜出炉的生铁铁水倒入转炉,然后人在一边打开空气压缩机的送气阀门,看着钟表掐点,数着吹炼的时间,只需15到20分钟,就可以吹炼出含碳量合格的钢水,再也不用像以前抽奖撞大运那般碰运气!

到当年四月初的时候,陶广义和许济川,这两人终于带着第一根当涂铁厂轧制的钢轨,到宫里找鲁锦做汇报。

芸香殿东侧的空地上,一根12米长,黑黝黝的钢轨就摆在那里,鲁锦用脚踢了踢,结果自然是踢不动的,又拿了根钢筋敲了敲,钢轨顿时当当作响,表现的像是第一次见到铁锭的小孩那般。

鲁锦这才问道,“这玩意真有每米50公斤?”

陶广义当即道,“真的有,而且50公斤每米只是标号,理论值应该更重一些,能达到每米101市斤,不信陛下可以让人当场割取一米上秤称一称,当然两端的这两米肯定要稍微轻一些,毕竟钢轨两头的轨腰上都钻了孔。”

鲁锦闻言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然后才问出了那个他最关心的问题,“这玩意,怎么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www.74txts.com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