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114章 种绝症
一件非常棘手的事,君臣两方就这么愉快的商量定,接下来君臣就又开始,商议起了其他的朝政。
王道秋作为一个官场新人,秉承着新人的自觉,他就站一边安静的听,不发一言。直到他的老对头夏言,岀班向嘉靖帝奏道:“陛下,今夏直隶、山西、河南、山东四省的,离采收还有近两个月的时间。以往每年北方的,在采收后都要运往南方加工,制成布后再运回北方售卖。这一来一往的,糜废甚巨。臣建议就像建南涧河钢铁厂一样,在京郊择一地建纺厂。然后规定农只能将卖与官府,各级官府将收上来后,再解往京城,由朝廷控制的京城纺织厂统一加工。这样既可避免北南运的糜费,又可避免小作坊的粗制滥造。臣认为此为利国利民的良策,望陛下恩准。”
卧槽!夏言说的不就是统购统销,这一套在理论上非常完美,在事实中纯属傻逼的狗屁吗?听到夏言说起了这种祸国殃民的强盗政策,王道秋愤怒了。
不过作为一个官场新人,他还是想看看大明的这帮君臣,在面对这一狗屁提议时,他们是会禽兽般,完全不考虑老百姓的死活,财迷心窍。还是会保有那一份做人,最起码的良知。
说实话,对于夏言的提议,嘉靖帝想到那些可爱的小钱钱,他有些心动。不过出于对王道秋理财能力的迷信,他还是压制住自己内心的欲望,没有当场拍板,而是一脸平静的向王道秋询问道:“王卿家,于理财一道上,满朝文武中你当属第一。那么你说说看,夏爱卿的这项提议怎么样?”
“回陛下,臣以为,次辅大人在御前,提如此祸国殃民的建议,是应该让太医院派太医来,给他好好诊治一下脑子了。”
本来想在旁边,先听听看再说的王道秋,现在被嘉靖点名,他也就只好出来,直接表达他对夏言的愤怒了。
而听到王道秋居然又在御前,公然污辱他,夏言气坏了。铁青着张脸,就手指着王道秋质问道:“小贼,你竟敢当着陛下和朝堂诸公的面,公然污辱当朝次辅,你还有体统吗?”
“公然污辱!次辅大人,你说公然,这下官承认。可你说下官污辱你,这下官不承认。毕竟下官说的是实话,次辅大人你确实是应该,找太医帮你看看脑疾了。”
“你,你,你……!陛下,侍中王道秋在御前公然污辱老臣,求陛下为老臣做主。”
夏言被王道秋气的不行,但理智告诉他,论斗嘴他不是王道秋的对手。于是他就很明智的不与王道秋硬碰硬,而是求助于嘉靖帝。
面对跪地上哭哭啼啼,无助的像个孩子般的夏言,内心烦他的嘉靖帝,也懒得去多看他一眼。而是目光如炬的盯着王道秋,冷冷的训斥道:“御前奏对,王卿有什么话就明言,不许胡搅莽缠。”
“臣遵旨,臣启陛下,次辅大人的那个所谓良策,臣不枉言,那的的确确是祸国殃民的无脑傻缺。”
“王卿家,朕刚才说什么了?你是不是一定要朕重罚你,你才能记得住朕的话啊!有话明言!”
“臣遵旨!陛下,次辅大人的这项提议,朝廷绝不可行。如果朝廷在直隶、山西、山东、河南四省,推行了次辅大人提议的那项政策。臣敢断言,明年朝廷不把刀架在这四省农人的脖子上,这四省的农人,他们不会有一户去种。”
“一派胡言,种比种粮收益高,朝廷又包收他们种的,他们凭什么不种啊?”
听王道秋说他的政策一推行,北方四省的人,明年就不会有人去种了,这让夏言很不服气。王道秋话一说完,他就满脸怒气梗着脖子质问王道秋。
而面对夏言那要吃了自己的眼神,王道秋丝亳不惧,就这么直视着夏言,他以一种十分看不起的口气说道:“夏大人仕途起于行人司,成名于御史。夏大人年轻时当过多年的监察御史,为朝廷监察百官。干了那么多年的御史,那夏大人对我朝基层的吏治,应当是心知肚明的吧?好了次辅大人,你现在结合我朝基层的吏治情况再想想,万一你那个政策推行下去,明年不拿刀逼,那四个省的老百姓,他们会不会把地拿去种?”
“这,这……。”夏言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只是现在年近七旬,脑子没年轻时的那么机灵了,容易丢三落四,但他那脑子的老底子还在。所以经王道秋这么一提醒,他也明白过来了,他自己那个政策,在理论上看着的确很完美,但要运用到实际中去,那可真就跟王道秋说的一样,是祸国殃民了。
于是在对着王道秋“这、这”了几声后,明白过来的夏言,也就不再看王道秋,而是冲着嘉靖帝就是磕头,凄惨的口称:“陛下,臣万死,臣险些误了陛下,误了朝廷,臣万死,臣收回自己刚才所奏之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