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特殊待遇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最后,朱元璋补上自己的意见道:“儿臣看着一凡的这些册子,该是和做官无关,如果只有男子才能惨叫考试,似乎也说不过去。大妹说,她可以带一群女学生北上,也正好可以和一凡团聚。”
朱标听了,立刻追问道:“那以父皇之见,要打败纳哈出,还需要多久时间?”
朱元璋听到这话,想了下之后,才缓缓地说道:“他们目前正在为海州卫之战准备,估计至少要半年。此战之后,纳哈出吃大亏,必然会人心惶惶,也会避免和我们交战。到时候,我再看辽东那边的具体情况,给予他们一些指导,只要再重创一次纳哈出,随后辅以攻心之策,辽东可定。这么算下来,至少还要一年半载以上,甚至可能还要两三年时间。”
张一凡听了,倒是没有隐瞒朱棣,如实说道:“我只不过是想走捷径而已!你想,人人都想要丹书铁券吧?我不要,是不是会最大可能的引发别人的关注,为啥不要?他们就会打听,会好奇,对不对?”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又说道:“回来之后,我打算让他当宗人令,重点培养你那几个还未成年的弟弟。只要我们朱家多出人才,那这个江山就稳如泰山了!”
北平,张一凡这边,听说他拒绝了丹书铁券的赏赐之后,朱棣还来找过他,想给他做思想工作。
朱标听了,想想也是有道理,便退下了。
朱元璋听了,想了下后点点头说道:“那行吧,我再下旨沿途官府务必全力接待,这样不至于让他们母子俩受罪!”
朱棣听了,顿时兴奋起来,要是手下将士天天有豕肉吃,那战斗力绝对会变得非常强,他当即追问道:“是和养羊一样,放豕么?”
张一凡:“……”
只听朱棣有些兴奋地对张一凡说道:“父皇派来的工匠加入打造新式火枪和火炮之后,我们已经拥有一千支新式火枪,三十门大小不一的速射炮。对了,父皇给速射炮赐名为神速大炮。我岳父以为,可以一战了!”
而张一凡这边,养豕场也已经修建完成。大概就是按照他看过的后世养殖场的模式修建,主要一个,还是注意豕群之间的隔离,卫生等等,更多的他也不知道,只能靠摸索了。
结果,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过了三天之后,朱标又跑来了。
朱标听到这里,便建议道:“那还是让大妹北上吧,一周岁之后路上慢慢走,该是没事的。”
朱棣这边,早就选拔出了五万军队,其中将近一万骑军,四万步军,当然,步军中包括车营,正在天津港口训练。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带着期待又道:“要不,把你的那身学问教教我儿子吧?这可是自家人,总没问题吧?”
只所以不敢肯定,是五万大军已经离开,而大驸马又不知道在这里待多久。如果说,大驸马一直待着,那他们肯定有信心。
朱棣一听,当即分辨道:“你不知道,鞑子在辽东很嚣张,比去年都要嚣张。几次运往辽东的补给,都被他们给打劫了。不狠狠地教训他们一顿,天理难容!”
“父皇,一凡的这三本册子上的内容,大妹懂得最多,好多女眷去请教,然后回去教给各自府里的。如今儿臣这里收到不少消息,说凭啥不让女子参加,如今女子都懂得比男人多!”
他可是知道的,父皇最烦官员扰乱地方民生。想当初,延安侯唐胜宗只是擅驰驿骑,便夺爵,降指挥!
可如今,父皇竟然要下旨地方接待大妹北上!这待遇,真得是意外啊!
听到这话,朱标便问道:“父皇,一凡还要在北平待多久?”
这让他很是高兴,不过也有些担心,怕儿子太小,北方气候不适应。
火器部队,一直是在北平这边,打造出来多少火枪火炮,就接受多少并进行训练。
洪武十四年四月份中旬时候,这挑选出来的五万精锐,就悄然进驻了觉华岛。
玩笑开过,朱棣又认真了一分,对张一凡说道:“就算你有这个想法,我承认你志向远大,但是,其实也不耽搁你的丹书铁券啊!”
至于雇工,就是一些养豕经验比较丰富的老人,妇女,当然,也配了一些壮年劳力。
在这个时间内,张一凡也知道了南京那边的事情。知道媳妇和儿子将会北上,到时候还会带一群男女学生一起。
朱棣的大儿子才三岁,小儿子刚一岁,这能教?
朱棣听了,哈哈一笑道:“我儿从小聪慧!”
在这个大明初期要大规模养殖,可能什么猪流感之类的会少,但是,猪的品种,饲料来源等等,也都是头疼的事情,只能是一步步做起来试试了。
一听他这个解释,张一凡便知道,自己没有猜错,是朱棣先提出了要打的意思。
朱棣:“……”
……………………
朱标还补充说道:“大妹也说了,她以前在香山县的时候,男人不够,那都是女人出去干活。有一些活,女人比男人还有优势,当初一凡就是让男女都有活干,才让香山县不缺人手,发展地很快!”
或许是基于大驸马在香山县的政绩,很多北方商人,还有其他人等,都到海津镇来寻找机会。
对此,张一凡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说就算他离开,只要注重港口的建设,海津镇也必然会繁华。最终,他应布政使要求,联名上了奏章,说这个海津镇设县的事情。
为此,他又赶去北平,在燕王府边上修建一处宅子,决定不再寄人篱下,住燕王府了。不管如何,在这修一处宅子,也算圆一个后世北平无房的梦了。
朱棣一听,无语道:“我没听错吧,你要养豕?”
“我有这个自信,我能比孔孟都优秀,我会比他们做得更好,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
听到这话,朱标有点意外。
因此,他也没意见。
结果没想到,朱棣就提出了要求。
求支持!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