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特殊待遇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234章 特殊待遇
让张一凡放下公事,就去忙他教书的事情,哪怕朱元璋知道,如果张一凡能教出更多的人才,他也是不愿意的。
这倒不是说他不需要人才,而是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而如今,张一凡还在那发光发热,正辅助他第四个儿子取得更辉煌的成就来镇压开国名将。
至少要朱棣消灭辽东的纳哈出,那样的声望就足够为朱明江山的稳固打下坚实基础,再让一凡去忙传道授业的事情才好!
但是,朱标这边原本以为没有问题的问题,朱元璋就得解决,不能丢给张一凡不管。
想了一会,朱元璋有点无奈地说道:“那就把一凡那三本册子多印一点发下去,一个月后举办一次考试,按名次派三十人给一凡那边吧!”
朱标听了,有点疑问,便问道:“但是一凡这三本册子里面的东西,京师这边怕是没人能全懂,如何教他们?”
朱元璋一听,想也不想道:“都是没人教的,就看他们自己的天赋如何了,先对付着就这么办吧!”
朱标还有疑问,又请示道:“那参加考试的人,总有一些条件吧?比如年龄,又或者,是不是要进行分组才公平?”
朱元璋:“……”
还真得是事多!
回过神来,他无语地说道:“你至少得让你儿子或者能交流,还有能断奶的,你再来找我!”
豕就是猪,堂堂大驸马养豕,有点匪夷所思!
张一凡见朱棣这么奇怪,便理所当然地说道:“当然,要不然,肉松厂的肉怎么来?光靠羊肉么?大规模养豕才是解决我们大明百姓吃肉的关键。只是我不知道大规模养豕能不能搞成,先试试吧?”
结果没想到,宅子还在挖地基呢,朱棣就来找他,拉着他去谈事了。
朱元璋无奈地说道:“一凡要帮老四把声望打出来,如今他们正在谋划辽东战事,还不到真正开宗立派的时候,就定下十六到二十五岁之间的男子吧,这样随一凡去各地也是方便。”
流水线造枪炮的想法,目前还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各配件还没法做到一丝不差,因此产量还不大。
有问题解决问题,训练了一个月之后,才算是勉强能达到上下船不出乱子。下船后按照建制的集结,也快了不少。
朱元璋听了,忍不住说道:“这才是她的目的吧?我又不是要他们夫妻分开。只是她儿子还小,怕出意外嘛!”
“要不你想想,以前朝代,你记得多少皇帝的名号和生平事迹?但是,孔孟总是知道的吧?”
不过朱标仔细想想,似乎也能理解。这是自家人,当然要和外人不同对待了。一凡儿子那么小,路上更是不能有一点颠簸!照顾一些,也是理所当然了!
于是,他便按照朱元璋的最新指示去办了。
觉华岛的囤兵工作,也在逐步有进展。蓝玉确实是个人才,一面调遣骑兵和纳哈出所部鞑子周旋,一边就悄然改造觉华岛。
但是,随着五万大军进驻这里,然后张一凡又在这里办厂,鱼松厂,肉松厂,养殖场,农场等等,海津镇就变得肉眼可见的繁华起来。
养豕场的垃圾,包括粪便之类,也被利用起来,因此,这几乎是一个农场的模式,初步具有循环经济的雏形。
不过徐达既然都同意了,想必是衡量过的。而且张一凡自己对于军事,还真没有这个本事来决定,还是徐达说了算。
还真别说,一开始的时候,那怕这是精锐军队,军纪严明,可上下船的时候都会引发混乱。特别是骑兵,那些战马引发了不少骚乱。
看到朱棣点点头,他就继续说道:“这么一来,就会有尽量多的人知道,原来是我想开宗立派,传道授业。你说,我这么做,是不是会一下出名,很多人都想来学了?”
朱棣听了,又一次点点头道:“真看不出来,你的弯弯道道还挺多的啊!”
大体上来说,几个人的分工,依旧是老样子。
朱棣:“……”
朱元璋听了,说出了他的盘算道:“如今老四那边,正在打造新式火枪和火炮,为此,前些天的时候,我派了一批兵仗局的熟练工匠过去,以便北平那边能多造些新式火枪和火炮出来。然后他们以现有兵力,早日打败纳哈出,那一凡就可以回京师了。”
朱元璋:“……”
一些将士晕船,如果采取措施之后一直没有改善的,那就换人。
“不是!”张一凡听了,摇头说道,“还是圈养,要修豕舍,你想让我试试。”
瞎扯了一会,张一凡恢复了正经,对朱棣说道:“我打算养豕,你给你岳父去信,送一批水泥过来。”
朱棣听了,也不再追问,就立刻派人,去徐达那边挪一部分水泥到天津。
天津这边,在洪武年间其实还不叫天津,叫海津镇,是元朝时期漕运粮食的转运中心。不过经过元末明初的战事,这里早就破落不堪。
北平这边的布政使,不得不登门拜访,询问张一凡的意见,看要不要在这里奏请皇帝设县。
对此,张一凡直接就回答道:“四哥,我可没有说谎。在我眼里,要胜过孔孟先贤,才是我的目标。你信不信,几千年之后,世人都还记得我,但是,不一定还能记得你这个亲王。甚至不要说亲王了,就是皇帝也没有我有名。伱说,厉害不厉害?”
朱棣:“……”
张一凡一听这话,一拍胸脯道:“我这是为大明朝培养人才,回头我的学生,你要不要?”
朱棣一听,立刻露出笑容道:“要要要,千古大圣人的学生,当然要了!”
看到张一凡还想继续说话,回过神来的朱棣连忙摇手说道:“得得得,你志向远大,我不劝了,爱咋咋了吧!”
虽然已经到了洪武十四年,可因为北方是前线,因此海津镇也一直没有重新恢复战乱之前。
张一凡听到朱棣的话,便确认道:“该不会是你给你岳父说的吧,是你急着想开战,所以你岳父衡量之后才同意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