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当然是抓俘虏了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229章 当然是抓俘虏了
这是一场大捷,是毫无疑问的。加上又是年底,在刚好要过年的时候得到这样的好消息,那是喜上加喜之事,更能让人高兴!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也不吝啬,当即宣布,给燕王朱棣加俸禄,增加俸禄五百石,成为藩王级别最高俸禄的藩王,并且还赏赐绮帛各十二疋,钞三十锭等各色财物,最具特色的是,还有一千份大明钱庄的股份。
大驸马、荣国侯张一凡,得首功,升荣国公,各色财物之外,也赏赐五百份大明钱庄的股份。
另外一个有重大功劳的将领蓝玉,被朱元璋封为永昌侯,俸禄二千五百石,也赏赐了两百份大明钱庄的股份。另外,蓝玉之女被册封为蜀王朱椿妃。
其余将领,包括徐达、汤和等人,也皆有财物赏赐,其中包括本次特色赏赐,即大明钱庄的股份,一百份到五十份不等。
这个赏赐,算是很重了。蓝玉原本在历史上得到的永昌侯爵位,本来因为蝴蝶效应没了的,结果又因为这一战还给了他。
另外,在报捷文书的附录中,朱棣还说了御敌于外的想法,请求修筑北平一线的长城。对此,朱元璋也准了。
这个,其实和历史上并没有多大出入。在原本的历史上,洪武十四年时,因为朵儿不入侵永平,徐达领兵击退之后,也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
如今,算是朱棣上奏得到了准许,结果还是一样的。经过评估,北方这边认为:以古渝关非控扼之要,于古渝关东六十里移建关卡。
这个关卡,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由此,后世有名的山海关才有了。
甚至,朱棣想了一会之后,便立刻站了起来,对他丈人说道:“我们去军机殿看看!”
蓝玉听了,第一个站了起来。徐达也站了起来,都离席走人。
那就刚好,在西南这边发起战事,一举解决这边的蒙元残余。
其二,那小子在这一战中,明显就是好战分子,提出了出关打鞑子的提议。如今还真被其得逞了,那就可以肯定,下次有什么战事,他肯定更会怎么做,怂恿朝廷官军出关作战,甚至他自己都出关,那不就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么!
对于辽东的军情,燕王府上这几位,可以说,都是聊熟于胸的。张一凡这么一说,他们就都立刻根据局势思考了起来。
该不会是自己这个乌鸦嘴,说啥中啥了吧?
朱棣一听,顿时也来了精神,正要说话时,却被徐达抢先一步,严肃地回应道:“莫要因为一次胜仗就得意忘形了,打仗不是那么容易的!特别是我们已经扫清了长城外线的鞑子据点,如果还要打仗,就要深入草原,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可谁知,蓝玉才拿起筷子呢,就听到张一凡说话道:“我们走海路不就得了!”
“呀!”张一凡叹了一声,摊上了不近人情的一家子,皇家无情啊!
这一战,虽然是那俩小子赢了,关键因素是因为那个意想不到的信号塔传讯。关内是没法子了,但是还有关外啊!
关外没有信号塔,那就没有了传讯的优势,这是其一。
他是悍勇,但他又不是没脑子,自然分得清徐达说得有没有道理!
一听到这话,蓝玉立刻抬头,脸上带了一点惊喜了:对啊,走海路啊!
……………………
海权的重要性,是个人都知道。更是知道,华夏后面屈辱的历史,就是从海上来的。因此,不管如何,草原凶险之处可以不知道,但是海上的这些,却是绝对知道的。
张一凡这时候抿了一口热热的黄酒,听到这个话题,便放下酒杯,也不去夹菜吃,便接过话题说道:“没人手就去抓啊,俘虏当劳力,这是最省本钱的事情了!”
就如今来说,人口最多的就是山西了。之前的时候,徐达就已经迁了不少百姓到永平府一带。如今他也有这个权力,可以继续抽调人手。
“可以!”张一凡听了,点头说道,“和父皇说说,就从香山县运粮好了。不过得从南洋运多少粮食到香山县,就从香山县运多少粮食北上。毕竟香山县如今可是人口众多,粮食必须要有保障的。”
这些打惯了陆地上战事的将领,习惯于陆地战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对于水师的运用,潜意识地就没有多想。
张一凡听了,就有些无语了,当即回答道:“你当我是神仙啊,北地贫瘠,我拿什么给伱变出来?要是过些年,倒还可以,但是明年的事情,要不影响北地民生的,除了从外地运粮外,别无他法!”
张一凡一边跟着去军机殿那边,一边心中想着,回头得把蒸汽机也搞出来,只要出了蒸汽火车,那大明朝的交通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那个柳家村的小子,怎么会如此聪明,还能想出信号塔那样的招?如今皇帝又答应修筑长城,以后鞑子怕是没机会打进来了!
他正懊恼地想着呢,忽然间,脑中灵光一闪,顿时又转愁为喜了。
反而是已经走到殿门处的朱棣听到,转回头回了一嘴道:“早点把鞑子灭了,那就早点能回去和大妹团聚,别磨蹭了,赶紧的。”
说完之后,他又问出了下一个问题道:“但是修长城的人力怎么办?这北地人口本来就少,如果再抽多壮丁去修城的话,肯定一样会影响民生啊!”
剩下的那些战利品,除了赏赐军中将士之外,其余也要用于明年修筑山海关一线工程之用。
朱棣一听,便立刻看向张一凡道:“一凡,这种事情,你最擅长,你看看怎么解决吧?”
为啥?
一听这话,正在埋头喝酒吃菜的蓝玉,立刻就抬起头来,露出感兴趣的样子,看向张一凡这边。
说到这里,他倒是提醒朱棣道:“你不是有水师么,已经清剿了沿海的海盗和倭寇,可以让南方那边直接海运粮食过来,这是最节省成本的方法了!”
只听张一凡继续补充说道:“等到年后,渤海解冻,可以行船了。四哥手中不是有大明最精锐的水师么?完全可以走海路去辽东,打他一个胜仗,然后沿海路回来,蒙古鞑子又没有船,只能干瞪眼的份!”
他是老成持重之言,说出来的,可都是他的经验。
要说欣慰的,他是最欣慰了!
一个儿子,一个女婿,如此有出息,那这朱家的江山也就稳了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