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226章 “明”字旗
那么这“明”字旗到底能有多大作用呢?
“明”字旗在最开始的时候自然是没有那么神奇的,若是去东海南海一带经商贸易,甚至连“郑”字旗的威慑力都比不上,毕竟比起“郑”字旗来,“明”字旗只能算是个新来的,恐怕是没人会把它当回事的。
当然,朱天启给马士加路的那些“明”字旗,若是他们用来吓唬毛文龙还是绝对好使的,毕竟朱天启已经跟毛文龙打过了招呼,毛文龙见到插有“明”字旗的船只便不会再对其进攻劫掠了。
然而要想让“明”字旗真正地形成威慑力,产生护卫商船在海上横行无阻的效用,则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
需要大明真正地派出一支水师舰队在附近的海域护航,痛击那些胆敢攻击劫掠插有“明”字旗商船的海盗们,等时间一长,打出了名声来,“明”字旗就真正的立住了!
随着大明内部对市舶司的改革,以及对海禁的开放,对于泰西人的态度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以往大明朝廷对于泰西人都是不当回事的,对于被泰西人占据的领土也同样的不看在眼里的,比如弗朗机人占据的濠镜澳,放在地图上连个芝麻粒都比不上的一点地方,大明皇帝自然是不会当回事,任由地方官员收受贿赂,把这地方“租”给了弗朗机人。
而现在朱天启做了大明皇帝就不一样了,他对于国家领土这种事情可是非常敏感的,领土涉及到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所以不管地方大小,都绝对要做的寸土不让才行!
现在除了濠镜澳,还有很多沿海区域及岛屿被泰西人“租借”着,虽然他们没有像弗朗机人那般明目张胆的占据濠镜澳,甚至还驻扎军队,派驻总督,却也都将其所占据的一方领地经营成了泰西人的聚居地,垄断着当地的海上贸易,对于大明商人的对外贸易是不利的。
朱天启缓缓点头,说道:“说起来你比朕的老师孙承宗都要年长一岁呢,如今老师已经回到老家颐养天年去了,朕却仍然让徐爱卿你在朝中操劳,朕的心中实在是有些不忍!”
朱天启这才开口说道:“如果徐爱卿想要继续搞研究,做学问的话,朕可以任命爱卿去做我大明顺天府大学的校长,以后徐爱卿就住在顺天府大学里,喜欢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若是像著书立说亦可继续,若是喜欢教书便去教书,若是懒得教书便可不管。
当然,朱天启在对外贸易上面还是持开放态度的,他要把大明的地盘收回来不代表要驱逐泰西人,大明还是欢迎泰西人来大明进行贸易活动的,在大明境内他们可以住客栈,住酒楼,甚至朝廷可以专门开设接待外国商人的驿馆和商业宾馆。
这“明”字旗每年一万两白银的售价可着实不算低,对于一些泰西小海商来说负担还是挺大的,毕竟他们从欧罗巴远渡重洋来大明经商,要买的旗帜和要交的“保护费”可是多不胜数的,本就已经压力很大了,现在又要每年多背上一万两银子的成本,他们实在吃不消。
徐光启闻言赶忙施礼答道:“回皇上,臣今年七十整啦,正是古稀之年!”
徐光启施礼点头。
“这是个好兆头,让他们接着考吧,自己个儿的前程就得自己个儿努力去争,朕赏给他们的,他们永远不知道珍惜,只有自己拼命争来的,才知道来之不易!”
泰西人们算看出来了,想要这这边混,这“明”字旗是不能不买的,这一万两白银是省不得的,否则被劫掠了钱财还算好的,搞个船毁人亡也不是不可能。
对此,徐光启自然是不敢妄加议论的,只好站在原地沉默不语。
但是徐光启看皇上的神情却是十分真挚的,想来皇上并非对自己不满,而是确实怜悯自己年老,故而徐光启赶忙施礼道:“臣虽然年老一些,但是为朝廷效力,并未感到辛劳,还望皇上不必在意。”
其中那些家境普通的人自然是要在中举之后抓住可以做官的机会,尽快混个一官半职,从此之后可以有一份收入,做到自己养活自己,早日成家立业。
朱天启缓缓走上前来,把徐光启扶了起来,也有些感伤地说道:“徐爱卿啊,你就是朕的左膀右臂,一想到你就要从朕的身边离开,朕也是颇为不舍,可是朕又不能不近人情,让你把心血都为了朝廷给耗干了。
后面一段时间,“明”字旗的销量便开始直线上升了,即便今年的“明”字旗的有效期只剩下不到半年的时间,一面旗帜只能卖上几千两银子了,但是毕竟在大明经商的泰西商船不下千艘,这样一来光是卖旗帜就给大明赚到了几百万两银子。
而通过省考的考生也从去年的不足十分之一,到了今年的十分之一以上,总共五千多名报名参加省考的考生,最终有六百多人通过了考试。
徐光启听了这话不由一愣,毕竟这种话从皇上口中说出来,一般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儿,大多数情况就是皇上开始对大臣有些不满了,想要找由头儿把大臣给辞退掉。
然而邪门的是,即便他们已经倍加小心,几乎都是贴着大明的沿海行船了,却仍然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了毛文龙的劫掠,而更过分的是,有的时候大明的官兵明明在岸上看到了毛文龙的海盗船在劫掠泰西人的商船,都好像没有看到一般,袖手旁观。
但是绝对不允许他们再在大明境内圈地,搞特区,搞自治,欺压大明百姓,享受特权,大明能够给予他们最大的尊重就是让他们享受与明人同等的权益。
“皇上英明!”徐光启施礼道,随后又说:“今年除了信王殿下之外,还有很多皇室子弟参加了省考,其中也有很多成绩不错的,只不过能够中举的,却仍然没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