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215章 战与和
经过一昼夜的昏迷之后,二代幕府将军德川秀忠一命呜呼,德川家光忍住悲痛,正式将幕府的实权从他父亲的手中接过,随后便任命自己的六位侧近松平信纲、堀田正盛、三浦正次、阿部忠秋、太田资宗和阿部重次为“六人众”。
随后又设立了老中、若年寄、奉行、大目付、目付等职务,幕府的职责权限至此规范完成,新的幕府政治体系至此完全建立了起来。
德川家光掌权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要解决长崎海战的善后问题,幕府之中产生了两种声音。
一种是尊奉德川秀忠的遗命,不要与大明发生矛盾,应该以和为贵,哪怕是主动向大明赔礼道歉,也不能得罪大明,此为主和派。
另一种则是主张向大明讨说法,长崎海战吃亏的是倭国,绝对不能轻易咽下这口气,否则大明定会得寸进尺,既然之前丰臣秀吉都敢与大明开战,如今德川家战胜了丰臣秀吉,拥有更强大的力量,为何不敢与大明开战,如此难免会有人说德川家不如丰臣秀吉有骨气,此为主战派。
一时之间,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争论得不可开交,德川家光也难以做出抉择。
而在此期间,大明的朝堂之上,也在因为长崎海战之事进行着激烈的辩论,与倭国的情况类似,同样有主张议和的,也有主张开战的。
只不过大明倒是不担心打不过倭国,只是担心妄开战端耗费钱粮,大臣们还是老生常谈,希望朝廷可以停止征伐,与民休养生息。
但是即便大明的主和派不希望与倭国开战,但是也并非都是一群怂蛋,主和派里面也分保守派和强硬派。
其实倭国现在又很多“战争份子”,他们认为倭国具备与周边任何国家开战的实力,因为现在的倭国虽然比起泰西人来是落后的,但是从泰西人那里获得了先进的火铳和火炮之后,倭国的军队已经比起之前来强大得多了。
也许恰恰是因为萨摩藩的情况,让德川家光感受到了来自南方毛文龙带来的危机感,让他越发迫切地希望尽快解决与大明之间的纠纷,而最快的方式便是议和。
屋久岛和种子岛位于鹿儿岛南方的海域,是倭国最南端的大隅群岛中两个较大的岛屿,周围还有许多个小型岛屿。
若是他们识相,愿意答应咱们的要求和条件,罢兵休战也无不可。
可是现在还能一样吗?现在是天启朝了,时代变了,大明当家做主的皇帝也不是一个人了,现在朱天启可是个“战争狂人”,倭国不招惹大明,朱天启还想把倭国给干倒呢,别说他们敢来打大明了,不把他们干到跪地求饶,能罢休才怪呢!
朱天启之所以要与倭国开战的态度这么坚决,是因为他十分清楚一个道理,所有的外交都是建立在强大的实力基础之上的,不把倭国打服了,打怕了,以他们的品性,恐怕是不会乖乖臣服的。
听闻这个消息之后,幕府更是大为震惊,暗道:“祸不单行!”
屋久岛和种子岛失守不仅仅是失去领土那么简单的事情,要命的是屋久岛和种子岛的战略位置十分要害。
如果不议和,一旦倭国与大明开战,战争定然是持久的,短时间之内难分胜负,而此时倭国将没有精力去对付南方的毛文龙,毛文龙很可能趁机入侵鹿儿岛,继续北上侵占倭国更多的土地。
崛田正盛本就是个主和派,所以自然是认可郑芝龙的劝告的,他之所以要把此信拿回去给德川家光看,就是希望德川家光看完这封信后,能够坚定与大明和善的信念,不要再动摇反悔。
因此强硬派认为,要与倭国议和,但是要求倭国向大明赔礼道歉,然后由大明原谅和赦免倭国。
至于主战派就不用说了,倭国早就有侵略朝鲜的前科,如今又敢攻击明军,那不出兵打到他们跪地投降,怎么能咽得下这口气呢?
德川家光最终决定派遣“六人众”中的松平信纲为使,出使大明,与大明就长崎海战一事与大明议和。
若是没有发生长崎海战之事,没有与大明的纠纷,幕府定然是会毫不犹豫出兵讨伐毛文龙的,因为之前幕府已经下定决心要讨伐毛文龙,把这个危害倭国安全的祸害给除掉,报长崎被劫掠之仇,更不要说如今毛文龙已经直接侵占了倭国的领土了。
而强硬派却不然,他们认为,虽然长崎海战大明是胜利的一方,损失远远小于倭国,但是不能拿“弱者有理论”那一套来说事儿,倭国确实损失惨重,但那也是他们咎由自取,是他们率先攻击的明军,所以他们才是有错的一方,理应向大明赔礼道歉才对。
故而,朕已决意,发兵攻打倭国!
朝会之后,一道军令马上发往了济州岛李邦华的手里,李邦华当即召集兵马,整军备战,择日挥师南下,直取五岛列岛和长崎。
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之前大明不追究,那是万历一朝的事情,大明援助朝鲜不过就是动员了几万人而已,对于大明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事,朝廷也并不重视,所以最后倭国撤走了,朝鲜的领土收复了,大明也就懒得多管了。
朱天启见百官都不再说话,便当即把此事拍了板:“即日起,再有胆敢轻言和谈,或者私议和谈之事者,视同通倭叛明,格杀勿论!退朝!”
你们说要先礼后兵,与倭国和谈,可以,但是绝对不是大明主要主动去找倭国和谈,朕要“先兵后礼”,先把倭国的五岛列岛和长崎给打下来,让倭国派人来找我大明议和,然后咱们再跟他们谈。
德川家光也正是因为那些主战派的大臣们给他画的大饼,所以才有了与大明开战的想法儿,难以下定与大明议和的决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