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徐光启见蔡锦也是一心为国,也不好责骂他,只好叹息道:“你代琉球国王向我大明求援可以,但是你为何偏偏非要在正旦节的大朝会上给皇上上这种奏疏啊,若是触怒了天威,我大明还可能派兵援你琉球吗?”
因为蔡锦带来的贡品实在少得可怜,让朱天启和百官很难不注意到他。
京师方面,到了腊月的时候,孙元化和李邦华已经把八艘战船改造成了蒸汽明轮船,朱天启随即下令,让李邦华回去挑选水师精锐,好生操练,年后便要南下东海剿贼。
但是表面上,朱天启却是不动声色地把奏疏合了起来,对蔡锦说道:“这样吧,你先在京师里住下,待到初五之后,朕再召你商议关于你所奏之事,如何?”
蔡锦哪敢不从,当即千恩万谢:“外臣遵命,叩谢大明皇帝天恩!”
见六位阁臣都不说话,朱天启便坐正了身子,开口说道:“朕先说说朕的想法吧,关于倭国入侵我大明藩属国琉球之事,朕认为,绝不可姑息,必须要对其实施惩戒,让倭国为其行为付出代价!”
如今朱天启计划发起的对倭战争也是一样,这次不是在朝鲜半岛上打,而是要在倭国的境内去打,要把倭国的田地、矿山统统占领,尤其是倭国的银矿,那才是一棵真正的“摇钱树”呢!
徐光启离开之后,蔡锦回身从地上捡起这锭银元宝来,翻身瘫坐在地,苦叹了一声,“国贫家困,便是给人送礼,都要遭人嫌弃啊!”
蔡锦还当是自己给的银子太少了,惹得徐光启不悦了呢,顿时心里就更没底儿了,本来大明皇帝那边什么情况都还不知道呢,现在自己得罪了大明的内阁首辅,这事八成是没戏了!
不过徐光启哪会因为这种事情跟他生气,徐光启是搞清楚了状况赶紧回家去琢磨应对的法子去了,他虽然不再掌管户部,但是却也仍是内阁首辅,朝廷的财政状况他很清楚,他担心在满桂大军未撤回之前,皇上又要派兵出师东海。
蔡锦被吓得一个哆嗦,俩腿一软又跪下了,“徐,徐大人,外臣,外臣这也是无奈之举啊!”
蔡锦没有听得太真切,有些诧异地抬头偷瞄了徐光启一眼,徐光启自知失态,便干咳了一声,站起身来说道:“好啦,既然事情问明白了,本官也该回去了,你早点歇着吧!”
听了这话,户部尚书刘鸿训不由得一个激灵,随后便起身施礼,开口说道:“皇上三思,那倭国入侵琉球实属不该,然如今我大明与倭国之间已然恢复了通商,若是贸然与之开战,恐怕……”
所以朱天启不怕投入,而且以目前大明的财政状况来看,大明也有资本去打这一仗,而且以明军的实力,朱天启认为这一仗也不会打得时间太长。
说完这话,蔡锦才突然恍然大悟般起身跑到床边,从枕头底下拿出一锭银元宝来,呈到了徐光启的面前:“徐大人,若是我琉球得救,不光是我蔡锦,我王定然也会厚谢大人的!”
起初那萨摩藩只是侵我领土,掠我钱财,而后却掠走我琉球国王,威胁我琉球向其称臣纳贡,如今那萨摩藩竟然还不知满足,竟然想要在我琉球境内设立‘在番奉行’,这是要夺我君臣之权,要将我琉球三府五州三十五郡据为己有啊!”
徐光启一听此话,顿时大怒:“蔡锦,你糊涂啊!”
“外臣不敢!”蔡锦赶忙叩首,随后才小心翼翼地站起身来,他哆哆嗦嗦的从袖子里抽出一封奏疏来,犹豫了半晌,才好似下定了决心般,用双手捧着奏疏,又跪了下来,高呼道:“外臣还有要事想要面呈大明皇帝!”
见刘鸿训支支吾吾地说不明白,徐光启便站起身来对朱天启施礼道:“我想刘大人真正想说的是,一旦我大明再与倭国开战,所需军费恐怕又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如今我大明好不容易收复了辽东,也确实是需要一段时间来休养生息了才是!”
要帮琉球国赶走入侵的倭国萨摩藩自然不难,但是一旦与倭国开战,则很可能会再次将大明卷入战争的泥潭。
转眼便到了天启十二年的正月初六,朱天启一大早便派人去会同馆传召琉球使臣蔡锦去了,而后又召集了内阁在皇极殿议事。
徐光启一听这话,瞬间就能算清楚这笔账了,当即便抬手施礼:“是臣目光短浅了!”
蔡锦被问得一愣,不过转念一想,也没有什么不能说的,索性也就直言说道:“外臣所奏乃是关于我琉球被倭国萨摩藩侵占一事。
而如今朱天启发起的北征西伯利亚之战则不同,虽然现在满桂的十万大军还需要朝廷养着,但是等明军在西伯利亚站稳脚跟,开始开放建设西伯利亚之后,便能创造出远远超出现在投入的财富出来。
蔡锦此举自是不合礼制的,不过朱天启倒是并没有因此而生气,反倒是对蔡锦手中的奏疏产生了兴趣,因为现在他的心思都在东海之事上,所以这个琉球也是他的一个关注点。
蔡锦被问得一愣,随即跪地答道:“回大明皇帝,非是我琉球不想来天朝朝贡,而是天朝不许我琉球前来朝贡啊!”
朱天启抬手制止了想要呵斥蔡锦的徐光启,招了招说道:“念在你琉球忠于我大明多年的份上,你这奏疏,朕今天就破例就看上一看!”
朱天启展开奏疏粗略一看,顿时心中大喜,不禁暗道:“这才是我今年收到的最好的一份儿贡礼啊!”
此时徐光启占了出来,提醒朱天启道:“皇上,因为之前东南沿海倭乱之事,我朝曾规定琉球国每十年才可向我大明朝贡一次,虽然琉球国数次遣使前来,希望可以改回最初的两年一贡,或者五年一贡,但都为得到准允。”
朱天启随即又看向了刘鸿训,问道:“刘爱卿,你呢?”
刘鸿训也赶忙抬手施礼道:“臣也是,臣也是目光太短浅了些!”
朱天启却是哈哈一笑,说道:“无妨,无妨,你们二人都是做过户部尚书的,管钱管账的时间长了,就是会变得精打细算起来,这不是什么坏事!”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