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207章 科举热潮
如今科举改革已经推广了一年多了,不排除有些天才可以用这一年多的时间学完小初高所有的内容,尤其是那些举人们,他们都是可以直接参加省考的,朝廷也不能不开始省考和府考的报名,以作准备。
新科举采用的是提前报名登记,随后统一安排考试的制度,主要是方便朝廷提前统计好全国参加各级考试的考生数量,方便朱天启准备试卷。
报名信息报到礼部之后,徐光启把情况上奏给了朱天启,果然不出朱天启所料,报名参加今年省考的举人竟有三百多人,其中主要还是以江南士子为主,看来教育与经济还是不分家啊!
报名参加今年府考的人数就更多了,足有上万人,报名县考的人数更是达到了十几万。
事实上,新科举下,县考的难度大幅下调,想要通过县考,考上一个童生已经是十分简单的事情了,别说对于成年人来说,就是对一些孩童来说,都没有太大难度。
毕竟县考所考的是小学的内容,而且通过的标准也仅仅是及格而已,只要是智力正常的人,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都是没有问题的。
因此,大明也因此掀起了一场参加科举县考的热潮,只要有条件学习,并参加考试的人都会争取去考个童生回来。
这童生虽然不算什么荣耀的名头,也没有什么身份特权,但是毕竟也算是个功名,以前那些一辈子都考不上童生,或者当了一辈子童生的人也大有人在,但即便只是个童生,也已经可以在小地方做个教书先生,受人尊敬了。
所以大明的百姓们不知不觉就都卷了起来,本来最开始是有一波爱凑热闹的人,抱着玩票的心思去参加县考,毕竟如今考试的成本很低,免费且快捷,无非就是浪费半天时间而已。
当大家发现县考竟然变得如此简单,考一个童生是很简单的事情之后,去县学里领书学习,报名参加县考的人就更多了。
而今年第一次开设的府考和省考,通过率则差强人意,通过府考的人不过一两千人而已,连报名参加考试的考生人数的五分之一都不到,而通过省考的更是只有十几人。
对于今年的科举,朱天启最关心的还是那三百多个报名省考的考生,这些人中虽然有本身就是举人,有直接参加省考的特权,过来探路试水的,但是也肯定有天纵奇才,有真才实学的,能在科举改革的第二年便通过省考的,将来必定是大明的栋梁之材。
学生们每每看到这一句话,便感觉心潮澎湃,一股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学习起来也愈加勤勉了。
这下可瞬间激发了文武百官的强烈不满,反倒是高坐在皇极门廊下的朱天启,内心是毫无波澜的。
你们明国若是识相的话,便尽快把军队撤离西伯利亚,并赔偿我国之损失,否则的话,我罗斯国的十万大军必将倾巢而出,让你们付出惨痛的代价!”
大明的大学虽然是由国子监改造而成,还比较简陋,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论是想要学习和研究哪一个学科,都能在大学里找到相应的课程和资料,以及一些简单的试验设备,这些都是朱天启提前在氪命商店里采购的。
有的选择了研究农学,认为农业技术的进步才能从根本上带动国家的富强;有的崇尚暴力,果断选择学习了研究火器;有的喜欢数学,很快便沉溺于数学的知识海洋中不能自拔;有的喜欢经商,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学知识……
时间很快进入了九月,罗曼诺夫王朝的使臣到达了京师,礼部按照外使来访的规矩,安排他们参加了朝会。
因为不考不行啊,眼看着没个童生的名头,这日子便越来越难混了,像江南一带富庶之地,很多行业已经开始设立了“学历要求”,便是做个账房的小伙计,也得是个童生才行。
而下面的文武百官也是一样,刚开始还都是忍俊不禁地憋着笑,后来见负责督查仪容仪表的礼部官员自己都笑了起来,也都终于忍不住地哈哈大笑了起来。
毕竟他们在参加省考之前就已经是举人身份了,等了这么些年也没有等到过什么合适的职位,大家也都知道以举人的身份去做官是没有什么前途的,所以要想做大官,还得进入大学里继续深造才行。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考上了童生,那些之前无心参加县考的人,也都开始焦虑了起来,毕竟身边的人都是童生了,就自己不是,那还真有点儿低人一等的感觉。
如今大明的第一所大学已经修建完成,可以接收学员入内学习了,通过省考的十几个考生全都选择了入学继续进修,而没有一个选择直接等个官做的。
判卷工作开始进行,三百多张考卷中,分数达到及格线的,只有区区十几人,但是即便如此,也已经远远超出朱天启对判卷结果的预估了,便是几百年后的现代社会,又有几个人可以用一年多的时间掌握小初高三个阶段的知识?
对于没能通过省考的考生,朱天启也是有所关注的,尤其是那些接近录取线,没能通过省考的考生们,这些人也算得上是聪慧非凡了,只是时运不济,来年定能高中。
朱天启在送朱由检去信阳就藩之时,曾经嘱咐过他,若是想要继续为大明效力,辅佐自己,可以通过科考的方式入仕,朱天启已经在科举改革中取消了藩王不得入仕的规定。
“朕知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读书人根深蒂固的思想,你们参加科举,无非也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得个功名,封侯拜相,光宗耀祖。
但是今天朕向告诉你们,读书不能只是为了做官,为了荣华富贵,而是要通过读书和学习来获得真才实学。
所以此事还应徐徐图之,信王朱由检参加科举之事,便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
要知道,如今朱天启虽然改革了科举,放开了对藩王们不得参加科举,不得入朝为官的限制,但是各地藩王们在自己的封地里锦衣玉食惯了,对做官的事情早就不上心了,所以除了朱由检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来参加科举的。
有了真才实学之后,你们便可一展胸中抱负,无论是拯救万民于水火,还是助力我大明繁荣富强,都是可以做到的,而我大明也将因为有了你们这些栋梁之材,而更加繁荣富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