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135章 一个阶段的结束
时光匆匆,春去春又来。
刘栋在完成了本科实习之后,又完成了研究生阶段的实习。
在这期间,他还时不时的和导师一起外出“飞刀”,在省内的圈子里面,都知道李靖教授收了个得意门生,临床技能已经达到了副主任医师的水准,常见的手术、复杂的手术,基本上自己可以独立搞定。
得益于轮转科室医生们给的机会,更得益于李靖导师的培养,在临床方面,刘栋的操作和手术技能那是“蹭蹭”的提升着。
此外,本科时候的那次“失败”,也给了他很大的触动。尽管后来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学校要选拨那些有望在科研方面做出成绩的学生,也有的说那选拔的3人背景都不一般,全部是院领导或者校领导的子弟等等。但对于刘栋而言,这已经和他没有关系。
于他而言,是如何达成更好的成就。
在提升临床技能之外,对于泌尿外科和肿瘤学的权威专著,他托人购买了外文原版,原滋原味的学习,而且还是比较系统的学习,使得他的理论基础也是打的非常“夯实”。
外文方面,读得多,用的多,专业外语的功底也是日渐厚实。但由于他本身不是张扬的个性,所以“专业外语小能手”的名声还是局限于李靖、李潇、蔡明明等几个人。其他的同门师兄弟,以及课题组的人,也不过是知道“刘栋的外语很棒!”
关于未来的发展,要成就“大医”,这个问题也一直在刘栋的脑海中盘旋,挥之不去。
而现在,他已经有了答案。
临床和科研,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而临床方面,他已经足够硬了,科研方面,也是早早的进了实验室,掌握了基础的技能。
硕士阶段,循证医学的学习,使得他掌握了证据的制作和搜索,部分的专业型毕业生,也有的以循证医学方面的探索文章作为毕业论文。
而刘栋,只是学习了,并没有打算用这个作为毕业论文。他还是做了临床方面的一些基础研究工作。
在正常的组织上,有些靶点是不表达的。但是癌症患者的癌组织,却发现有些是表达的,而且还具有癌症的特异性,哪怕是癌旁组织也不表达,其他的癌症组织也不表达
在发现了这些迹象之后,他就申请了课题,然后收集了许多组织样本,通过免疫组化检测方法,证实了这些结论。
这些都可能引起关于这个靶点与这个癌症治疗的进一步探索。
课题虽小,但临床意义不小。实验不大,但是从设计到实施,而且对于之后的探索,也是个前期的基础。
而这个只是刘栋基础研究的一部分,他同步还进行着好几项的“小”课题——设计简单而意义不简单的课题。
他已经成长起来了,不再是当初那个只是临床功底扎实的实习医生刘栋,而是发表了sci 10余篇,在投 2-3篇的硕士研究生刘栋。
李潇的很多课题,他也给予了中肯而有价值的建议。
因为,他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医学上。
在别人还只是听从导师的建议,做事情的时候。
他不只是在做,还系统的学习专著,琢磨着哪些是研究的热点,哪些探索已经停止。
当国内的前辈们,在翻译这些专著的时候,他也参与了李靖导师翻译的那一部分,但完成之后,更多的跨领域的专著,他还在看着原版
李靖导师经常被实验室的小伙伴们称呼为“实验室活字典”,而实际上刘栋的阅读量已经在逐渐赶上来了。而且,不同于李靖在泌尿外科和转化行业的深耕,刘栋更聚焦在泌尿外科、肿瘤学和免疫学的交叉学科的探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