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你如果录取为博士研究生,你打算怎么开展课题?做哪个领域的?”
“你介绍下你在科研方面,有哪些基础和成绩?”
约莫十分钟,很快过去。
刘栋对于提问的问题,并非全无准备。在听闻科研方面是很大的考量方面的时候,他就在思考这类问题。
对于科研成绩,他重点提了自己在开始临床实践之后,目前已经接收了两篇文章,“虽然显得有些‘稚嫩’,但是通过准备这些文章以及攥写、投稿,对于这些临床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这是比较浅显的尝试,未来的专研领域,在所提交的材料中也有所提及,我是想专注于泌尿系统肿瘤领域,已经和李靖导师沟通过,导师的意见是逐步参与基础和临床研究.”
最后,考官小结,“刘栋同学,非常优秀。基础知识、基础技能掌握的非常熟稔。科研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础,当然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讲,远远不够,但毕竟还没到博士研究生的阶段。我们会综合所有候选者的情况,综合评估。你先回去,等通知吧。”
刘栋走了出来,他回想着面试的过程,发现面试的核心是“科研”,无论是英文口语和翻译,文献解读,还是科研基础等等,都反映着这个问题。
这让他心里一阵嘀咕,“不知道其他人面试的情况如何?”
但事已至此,非一日之功。作为一名心思沉稳的医生,他调整着自己的状态,也暗下决心,这方面还是要继续投入时间,毕竟“科研”从学校到医院都如此重视,实在是关乎自己以后的发展。
科研,从临床实践发现的问题,通过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探索,反过来看是否可以解决问题。一方面,对于解决临床上的困惑有一定的助益;另一方面,这是时代的潮流,对于职业的发展也是个不容忽略的问题,是职业晋升路上遇到的限速步骤呢!
周日下午5点,一条消息在年级群里悄然涌现,然后激起了热烈的讨论。
最终,有3个人“杀出重围”,医学院官网上对于“直博”的人选进行了公示。
其中,没有刘栋!
当蔡明明一个电话打过来的时候,刘栋有些懵逼。尽管他也有想过这个事情,但是事到临头,却还是有些不能坦然面对。
他的思绪似乎停留在了找李靖导师签字时的画面,以及面试时主考官陈述的画面,神情略显迷茫,直到电话那头的蔡明明开口,才逐渐回过神来。
是啊,当众人追逐这个名额的时候,胜负也就在学校所定的选拨之人的标准上了。对于参加的人而言,是挑战,也是机会。谁能满足学校拟定的标准,谁就能最终赢下名额。一旦不是最适合那些条条框框的人选,哪怕其他方面表现优秀,又能怎样呢?结果可想而知。
唯一的问题在于,在这场选拨过程中,明明对于临床也是个考量因素,而自己在面试之前的排名之中,要么第一、要么第二!
虽然之前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了全力失败也会无憾,但当结局降临,弄弄的懊恼还是占据了刘栋的心灵,遗憾、失落和痛苦挥之不去。
“没有强烈求胜欲望的医生,走不到最高处”刘栋默默安慰了自己一句。他意识到,自己在之前的准备上,还是有所欠缺。对于科研,还是局限于本科时代的认知,哪怕写了两篇文章,但是对于那些经常在实验室督促学生做研究的研究生导师而言,确实显得过于“稚嫩”。
虽然对于他们这一级的同学而言,这是常态。但是对于那些早就开始做准备的同学来说,对于已经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的人来说,自己是“落后”的。
这点之上,自己的导师就表现得特别明显,而且在科研上付出的与临床上的付出比起来,毫不逊色。
刘栋不想说话,但经此一事,自身短板深深烙印在了心里,逼迫着自己竭力去提高。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