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125章 早癌筛查
一上午接了3个胃癌的病人,而且年龄从三十多岁到六十多岁不等。刘栋的心情有些沉重。
他既哀叹命运的无常,又对于目前现有的治疗方式的疗效有些无奈。所能做的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全力为之一搏!”
癌症就是这个样子,虽然有的进展快,有的恶性程度低。但是总体来说,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可选择余地是最大的,预后或者总的生存时间也是最好的。千万不要抱着“我不看,就没有”这样的鸵鸟心态,那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刘栋不由得想起了每年的查体,对于他们这样二十多岁的人来说,基本的检测项目就可以了。但是对于从刚毕业开始,有些就要注意了,尤其是中年之后,更是需要格外注意,老年更不要提,那是癌症的最高发年龄。
超声最为简单、直接,价钱便宜。其他的就要看直系亲属有没有癌症史以及自己有没有存在高危因素了。
以轮转过的几个科室为例,到处都有早癌筛查的例子。
在泌尿外科的时候,听到的比较多的是“包茎与叮叮肿瘤”的故事,翻不上去的皮肤会让尿液留存-反复炎症-恶变的高危因素;还有老年人建议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肛门指检与前列腺癌”筛查的故事,有家族史的筛查年龄更要提前。
到了妇科的时候,听到的比较多的是“人乳头状病毒(hpv)疫苗与宫颈癌”的故事,国内预约困难的情况下,还有很多跑去特区预约疫苗。
来到了普通外科,听到故事就距离更近了。
每年的医院新员工入职体检,做甲状腺超声时常有发现小结节,做了小切口手术后病理报了“甲状腺微小癌”的情况;
医学生上诊断课程,内科查体练习时,自查或者同性别互相练习查体时,发现乳房有个小结节,然后做钼靶检查证实,后来做微创手术的情况;
以及身边的人,工作后胃部不适,做胃镜发现胃癌的情况;
准备毕业,做实验经常熬夜,写论文期间,开始反复咳嗽,最后去医院一检查,发现是肺癌的情况。
有些老大夫时常感慨,在临床上看病人,现在发现癌症年轻化的现象很严重。但是结合国情来看,一方面,可能是癌症年轻化,毕竟环境污染、环境恶化是可能有这种结果的。但是另一方面,随着诊断技术的更新迭代,随着超声应用的推广和普及,以及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pet-ct等的应用,以及义诊或者社区体检的推行,以前很多都是有症状了才就诊,才开始检查,现在很多都是还没有症状、病灶比较小的时候就查出来了。
所以,在刘栋自己看来,究竟是癌症发病趋势的年轻化,还是检查手段迭代后导致的诊断率提高,他更倾向于后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