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433章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云中郡,郡城。
李信盯着眼前的地图,已经看了半个时辰,身后的参将不断分析匈奴主力的动向。
同时,一道道前线传来的战报,在房间里回荡。
没过多久,一名身穿光明铠的骑士,走进了房间。
“大将军,这是陛下的密令!”
接过骑士手中的密令,李信神色瞬间恭敬起来,迅速打开。
看完之后,李信脸上露出一丝震惊和一丝凝重。
周围的参将见状,心中好奇,但不敢询问,只等李信回过神来。
隔了片刻,李信将密令放进怀中,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继续研究地图。
等众臣走后,李信将嬴政和赵昆请到了自己府邸。
人数在十万以上的匈奴大军,浩浩荡荡的出现在秦军将士眼前。
众将应诺一声,迅速调整情绪,与李信一起分析战局。
李信闻言,当即拍案而起:“终于来了!”
当然,他们也只撤了一段距离,并没有撤太远。
只在驱逐行列。
话音落下,众将本以为李信会谦虚几句。
时间来到五日后,嬴政和赵昆的车队,缓缓驶进云中郡城。
是真的泪如雨下。
自古名将,忠君爱国。
就在他准备再次开口的时候,嬴政才淡淡的问道:“李信,你与朕多久没见了?”
如今嬴政再度对他抱有希望,怎能让他不破防。
在秦军将士眼里,这些匈奴兵根本不可怕,反而为他们的到来,感到非常兴奋。
匈奴人的箭,与秦军的箭,略有不同。
“此次来云中郡,朕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剿灭匈奴,还我大秦北方安定!”
如此忠实的臣民,谁能不爱呢?
“臣等拜见陛下——!”
“哈哈,果然不出大将军所料,想要偷袭我军关隘,直奔云中郡城而来!”
大概过了半个时辰,一道收兵的号角声传来,匈奴兵不甘的开始撤退。
“好了,介绍完了,开始进入正题吧!
那些没有什么护甲的匈奴兵,很快被箭矢射成筛子,有的甚至被直接射落下马。
“儿臣遵旨!”
现在赵昆站在雁门关上,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哈哈哈!”
“谢陛下!”
即使是这样,匈奴兵依旧悍不畏死,奋勇向前。
噗噗噗.
弩箭和弓箭,犹如漫天雨一般从天空坠落,形成一片‘乌云’。
就在众臣一脸茫然的时候,嬴政又转头朝赵昆道:“太子,你来给诸位解释一下你的计划。”
待到冲进关隘两百步时,匈奴兵也拉弓搭箭,对着关隘上的秦军,一顿猛射。
二十年前那场伐楚之战,打断了李信的名将骨头,至今都没有复原,如今嬴政旧事重提,个中意思,耐人寻味。
赵昆尴尬的咳嗽了两声,然后正色道:“本君的计划是.”
李信沉吟了一下,又道:“陛下在云中坐镇,老臣去前线指挥,这样一来,可保陛下无忧!”
李信不由有些惶恐。
因为历史上并没记载秦始皇到过漠北。
守卫在关隘上的秦军,也开始雷鼓喧天,密密麻麻的秦军,纷纷手持戈矛,对准那些冲锋而来的匈奴兵。
赵昆闻言,沉吟了一下,道:“那这次,一定要得偿所愿。”
众将拱手令命,四散着前去执行各自的任务。
李信皱了皱眉,旋即望向公孙弘,顿了顿,又扫了圈众将,思忖片刻,才低声说道:“太子和陛下要来云中郡了!”
塞外匈奴,并不在震慑之中。
“臣等愿为大秦解决边患!”
关中安定,他们自然高兴。
等众将走后,李信重新将目光落在地图上,目光如炬的呢喃道:“二十年前,我从楚地跌落,二十年后,我要从漠北爬起.”
“陛下,您此次亲临边塞,太过冒险了,有道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还请陛下坐镇云中郡,切不可以身犯险!”李信朝嬴政拱手说道。
“想必你应该听过韩信吧?那个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将领!”
因为这些匈奴兵的项上人头,都是他们提高爵位,改善生活的来源。
“诺。”
他现在才体会到什么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景。
而且嬴政大部分巡游,都是为了震慑六国余孽。
在赵昆布置任务后,一个个马不停蹄的回到自己岗位,开始执行任务。
“没有。”
此刻,大家才想起李信方才接到的皇帝密令。
其实李信的心魔不是他自己,而是嬴政。
二十年的憋屈,在此时瞬间爆发出来。
始皇帝和大秦太子亲临,云中百姓无不欢呼雀跃。
赵昆拱手一礼,当即站到前列,朝众臣道:“诸位大臣应该是第一次见本君,那本君就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叫赵昆。”
大概又过了半响,他才沉沉的说道:“诸位,我军已经累计打退了匈奴四十余次进攻,但匈奴依旧很顽强。”
“嗯?”
呜呜呜——
听到这话,众将互相对视,面面相觑。
赵昆微微一愣,不由有些疑惑。
“但是。”说着,话锋一转:“此次作战,关乎我大秦在周边各国的声誉,需谨慎对待才是!”
虽然匈奴骑兵很强,但秦军的弓弩更犀利,双方互射一阵,秦军明显占优。
一旁的赵昆,静默不语。
与此同时,长城关隘外。
“???”赵昆。
嬴政一阵大笑。
眼见众将精神抖擞,战意昂然,李信抬手示意众人安静:“好了,按原计划行事。”
李信愣了一下,旋即答道:“若那日在巨鹿郡见的不是陛下,臣想来,应该快二十年了。”
云中郡郡府,一众文臣武将,齐齐朝嬴政施礼。
“臣等拜见太子殿下——!”
“二十年么.”
至于扶苏,因为有之前的经历,他们并不看好扶苏执掌秦国。
虽然他们身处边关,没有被内战波及,但关中传来的消息,他们无不振奋。
想到自己有一天会登上大秦报纸,扬名国内外,就像打了鸡血一般亢奋。
“不错,大将军英明!”另一名参将也站出来随声附和。
因为他们大部分人,都是从关中迁徙过来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