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父王明断!”
对于庆忌这样的用人之道,太子恒很是叹服。
别看庆忌经常做“甩手掌柜”,并不是一个勤政的君王。
但,庆忌对于自己的麾下的大臣,才干、品行如何,还是有一定的了解,且能做到知人善用。
在一众孔门弟子中,子路算得上是比较另类的。
子路尽管经过孔门的洗礼,但身上的野气始终未能脱除干净,故孔丘说他只是“升堂”,而始终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终未能成为儒雅君子……
不过,这并不能掩盖仲由是一个真正的贤人君子的事实!
在原来的历史上,仲由初仕鲁,后事卫。
孔悝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悝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
仲由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来了一句:“君子死,冠不免。”
何意?
令、长为一县之首,掌全县政务,受郡守节制。
尉,掌全县军事和治安。
吴国推行的也是募兵制,不过还可以并行全民皆兵制度。
“你可有举荐之人?”
“冉求如何?”
冉求现在是治粟内史属官之一的太仓令丞,外放出去,作为一任郡守绝对没问题。
“善。”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收入和官员数量之间保持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是很重要的事情。
这样的比例,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太子恒进言道:“儿臣以为,父王还应该举行一次选拔,让各地的郡守、县令,以及朝中的大臣为国举荐贤才,以为地方官吏,治理政务,使大吴的行政效率更高一些,同时分担一下朝臣官吏的政务。”
八百五十个黎庶,养一个官吏。
这是让庆忌很是欣赏子路的地方。
乡设三老、啬夫和游徼。
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
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税收,游徼掌治安。
相比之下,魏国总人口为四百四十三万人,总兵力是五十万人,兵民比例是11.3%。
里设里正或里典,其职能除与乡政权职能大体相同外,还有组织生产的任务。
“父王,不知道你打算以何人为吴郡郡守?”
有必要吗?
“我大吴而今有二十六个郡,大小县邑数百座,所需要的官吏不知凡几,仍是供不应求状态。”
诚然,吴国有着稷下学宫,而且每年进入吴国谋取功名利禄的列国士子不少,都能作为吴国的官吏使用。
孔子闻其死,伤心流泪,死前不吃肉酱。
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土地肥沃,还是吴国的东都所在之地,吴国的故土。
丞,为县令或县长的助手,掌全县司法。
故而,莫说是里长、亭长、三老这样的乡吏,便是在郡县一级,吴国的官吏都超过了八千人!
总的来说,吴国的人才储备是多多益善,能让吴王在任贤用能的时候,有更多的选项!
有!
随着吴国疆域的日渐扩大,所需要的治国理政人才,就会越来越多。
当然,太平盛世和乱世,二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这么重要的地方,自然需要一个大才来治理。
蜀汉的兵民比例差不多就是曹魏与东吴的平均数值,并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低,在当时来说算合理的。
“父王,儿臣有一言,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县令下设尉、丞。
东吴的总人口是二百四十万人,总兵力是二十三万人,兵民比例是9.6%,相当于十个人要养活一个士兵。
君子即使临死,也要衣冠整齐。
郡监,掌监察工作。
郡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掌全郡政务,直接受朝廷节制。
在原来的历史上,冉求作为鲁国的季氏家臣,还曾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十四年之久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
要是按照这样的比例,吴国在编制内的朝臣官吏,算郡县一级的话,不超过八千人,其实还算是中规中矩……
官民比例为0.12%!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