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范蠡,你太小觑秦人了。”
庆忌摇摇头道:“秦人与我吴人一般有血性,血气方刚,而且是闻战则喜,异常的彪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这一首《有无衣歌》,道尽了秦人的性情。”
“就跟昔日的楚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一般,秦国人的先祖,也是在经过长达百年的惨淡经营,暴霜露、斩荆棘后,逐步适应了西陲恶劣环境,实力与日俱增。”
“如此秦国,如此秦人,又怎能轻易被征服?”
顿了一下,庆忌缓声道:“寡人要做的,不是一鼓作气,一战灭秦。而是要从精神上,躯体上,将秦国完全打垮!”
按理说,国君新丧,往往是一个国家容易发生内乱,遭到外敌入侵的时候,是一个国家最为脆弱的时候。
但是,秦国有所不同。
面对吴国强大的攻势,秦人上上下下,势必同仇敌忾,共御外敌。
范蠡缓声道:“若要跟秦人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事,大王务必使用锁秦之策。”
作为被天子致伯的“霸主”,杵臼又怎能不出力最大?
此时的杵臼,已经不记得,自己会盟过多少次诸侯了。
秦人再顽强,再同仇敌忾,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岂能继续作战?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以秦国现在的生产力,以及耕地面积,在被封锁的情况下,已经完全无法满足前线战事,以及底层黎庶的需求。
庆忌皱着眉头道:“列国商贾能听从寡人号令吗?”
秦地,在历史上有“关中”之名。
吴国现在只需要封锁住西域、崤函,就能困死秦人了。
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
闻言,庆忌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如何锁之?”
“若秦军能出战,则一切难题,势必都迎刃而解。”
周王室且不说,后边三个诸侯国,原本是吴国的附庸国,只是臣服吴国没有几年,所以向心力不够。
这样的秦国,岂能不崩溃?
“范蠡,如你所言,秦人这般不遗余力的征召兵马来抵御我吴军,甚至于还采取避而不战的战法,属于饮鸩止渴。”
当然,关中现在还没有那么多险要的关隘,只是相对来说,外部的军队很难攻入其中。
“若秦军敢于出战,恐怕我吴国的大军,早已经攻破雍城,灭秦指日可待矣,又何须陷入这般窘境?”
“为谨慎起见,大王还应该增益粮草于汉中,灭秦之后,缺衣少食的俘虏甚众,秦国民生凋敝,千疮百孔之余,也难免会有饿殍遍地的景象出现……”
……
范蠡没有理睬伯噽,而是朝着庆忌躬身作揖道:“大王,臣有一策,或可使秦人出战。”
这一次,诸侯合纵伐吴,共计有十六个诸侯国,分别是:齐、韩、赵、魏、智、范、中行、中山、燕、宋、鲁、卫、陈、郑、曹、许,还有一个周王室。
就跟昔日的仁义霸主宋襄公一样,他的霸业,似乎是有名无实的。
庆忌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这渭水之战,之所以进行得如此艰难,原因不外乎秦人的抵抗意志,以及在子虎的决策下,秦军保持不断构筑营垒,避战不出的战法。”
这是庆忌可以猜到的事情。
“王道不行,便取兵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