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死在吴军手里的楚、越两国的男丁,不在少数。
这样的仇恨,是很难消失的。
庆忌只能试图通过施恩的方式,感化他们,让他们将自己当成吴国人,不分彼此……
话说,真正有心反抗吴国的,从来都不是那些任劳任怨的底层庶民。
如楚、越、郧、巴等国,被吴国吞并之后,还有许多贵族存在,他们一直处于吴国的严密监控之下,不敢轻举妄动。
一旦吴国遭到前所未有的惨败,国力一蹶不振,或者是庆忌突然薨逝,恐怕吴国转瞬间就将陷入狼烟四起的局面,内乱不断。
原因何在?
因为在过去,这些贵族不是一国公子,便是封君邑守,国君卿大夫。
随着自己的故国被灭,他们就多数沦为了平民,昔日的荣耀、身份不再,他们岂能甘心?
那些底层的黎庶则是不同。
如果是聋哑之人,亦可教其识文断字,派医者疗养。
“如老臣之前等候的那个掉钱的农妇,家婆染病,无奈之下,只能举债去城里抓药。”
不出所料,季札还是说出了这种建议。
“一个人,一户人家,便是凭着辛勤劳动,吃喝不愁,然则一旦染病,需要抓药,难免会将一个家庭压垮。”
先不说江湖名医和郎中的医术有限,就算是专业的大夫,也并非每个人都有能力去请。
之所以有惠民二字,是对百姓来说,抓药的价格和看病的钱都要相对优惠一些。
“……”
残疾人并非是不能谋生的,要分情况。
如果是少足缺手的人,可授其捕鱼耕作之法,使其可谋生,而非遗弃。
“大王,针对适龄的少年,吴国应当学有所教。”
如果是痴儿、疯徒、半身不遂之瘫痪者,一并疗养改善,国府奉养。
庆忌当然是尊老爱幼之人。
庆忌从未抓过药,但是心里一直都很清楚。
学有所教吗?
“然,有一种群体,仍需奉养。”
最早创建的惠民药局是在南宋嘉定三年的时候,官府招专业人士为百姓们看病抓药。
他一时间不能决断,也是实属正常的。
现在的吴国,有着稷下学宫的医学院,每年都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医者。
“然,即便是吴国,目不识丁者不知凡几,大王何不给他们一个机会,使他们求学问道,乃至于凭借才学出人头地?”
顾名思义,惠民药局就是给百姓们所开的一家药店。
既然要对国人推行福利政策,庆忌又怎会小气?
实在无法自力更生者,官府也当承担其一人的衣食……
“有病,何其所医也?”
“叔祖,那寡人应该由何处入手?”
这的确是民生的一大症结所在。
庆忌问出了一个比较关键性的问题。
闻言,季札想了一下,便道:“大王,以老臣度之,黎庶心中最大的愿景,莫过于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是鳏寡孤独的老人。”
因为在那个时代,很少有专门的医药机构,除了一些所谓的江湖名医和郎中之外,就是富贵人家才请得起的大夫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