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翌日,庆忌便下诏,将原本屯驻于郢地的军队,整顿一番后,准备调回金陵。
原来坐镇于故楚之地的太子恒,在出巡结束后,也将折返金陵。
这是必然的结果。
原因有二。
其一,楚国覆灭已久,南郡、南阳郡原本此起彼伏的叛乱,已经有所缓解,不需要那么多的驻军以备不测。
其二,太子恒坐镇故楚之地甚久,拥兵自重,让庆忌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别的且不说,三千人的赤焰军,竟然只听从太子恒的军令,而不遵照庆忌的王命。
倘若太子恒日后要起兵叛乱,岂非引发吴国一场规模空前的内乱?
太子恒文武兼备,能力很强,却也让庆忌不能放心。
毕竟,生于帝王家,谁敢保证太子恒会不会为了王位,有朝一日公然起兵,要弑君弑父以篡位?
华夏列国的山川河泽,城池要塞,尽皆标注于其上,分外的醒目。
最典型的是吴楚世仇,吴越世仇。
其实,公子鸿这还是在保守估计的。
而庆忌的目光,则是一直面向西边,眼神之中,充满了一种名为“野心”的光……
庆忌的这一野心,完全是昭然若揭的。
在庆忌的身边,还躬身站着中车府令胶滑。
因此,楚人一得到机会立刻发动战争,庸国大败,丧失了大片领土。
“吴国的人口,有北方诸国的三分之一不止。”
早在夏商时期,庸人就开发了盐泉,用以煮盐。
此时,在大堂里,庆忌高坐于台阶之上。
“父王以二十年的时间,灭越吞楚,合岭南,并西南,夺淮泗,占三川,人心尚未归吴,能动辄的民力不足,甚至于有所消耗。”
在庸城的大堂当中,仍旧是灯火通明的一番光景。
下首所坐着的人,只有国尉孙武、大司马伍子胥、御史大夫范蠡,还有庆忌的四个儿子,公子鸿、公子熙、公子繁、太子恒。
“吴国的军队,比北方诸国更为强悍。”
彼此之间的仇恨,只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方可化解。
披坚执锐的宿卫,站在大堂的四周,五步一岗,十步一哨,戒备森严。
“寡人,终此一生的目的,要为天下一统,让列国归一,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声音。那,便是寡人的声音,吴国的声音!”
虽然是蛮夷出身,不过得益于庸国曾在牧野之战中出力不少,故而在武王伐纣成功,建立周王朝后,庸国被封了一个伯爵。
以至于那些偏居一隅的中山国、巴国、蜀国都有……
“吴国的疆域,比北方诸国更为幅员辽阔。”
庆忌眯着眼睛问道:“吴鸿,若按照你所言,需要多长时间?”
庸国,曾经是商朝的一个方国,后来跟随周武王伐纣,作为“牧誓八国”而存在。
结束了郢都之行后,庆忌的出巡队伍,又一路西向,来到了汉中郡巡视。
这需要几代人,上百年的时间来消除掉。
生逢大争之世,杀伐不断,吴国每灭一国,灭占领一个地方,其实都免不了杀戮事件。
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到楚庄王的时候,庸人率群蛮以叛楚,最终遭到灭顶之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